close
林銓居 故鄉游於藝
【聯合報/記者唐守怡/專題報導】2012/02/11

主角開場白

「樂躬耕於隴中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
                      ──諸葛亮《鳳翔軒》


工作室一隅被布置得古色古香,閒暇時泡茶讀書是林銓居最大的興趣。 記者陳立凱/攝影
農業社會,人的作息與大自然息息相關,晴耕雨讀是中國古代文人習慣的生活方式,只是想不到,在繁忙的21世紀現代都會裡,真有人實現這個夢想:藝術家林銓居遊歷過大陸、美國,最後回到故鄉,在金山定居,向金山遊客中心二樓租了場地當工作室,晴天開車翻過山頭到老家耕種,陰雨時留在工作室讀書、作畫、寫文章,一身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閒情風骨。

斜陽射入窗內,請客上榻,在古琴樂音飄揚中,林銓居從容奉茶,工作室其中一個角落被布置得古色古香,既有中國古代的雅士情懷,又帶了點東洋的禪味。

金山天空 真的長這樣


林銓居以細膩筆觸完成巨幅畫作,幾十年來,他的心思從未離開故鄉。 記者陳立凱/攝影
周末上午從台北市區出發,駛過高速公路,沿著海岸線前進,到達金山後還得拐進漁港,才與林銓居碰到面。在工作室裡閒談,再跟著他到山的另一邊挖地瓜,最後被請入私宅啜飲咖啡,感覺像闖進現代桃花源,不時擔憂每個動作都是叨擾,只見林銓居雖過著隱士生活,卻有著好客性格。

拜訪林銓居這天,他正忙於籌備「風景故鄉好」個展,工作室擺了多幅已完成與進行中的畫作,首先引人注意的是畫布底色,跳脫白、米等基礎色彩,染上這一季秋冬時尚圈流行的煙熏粉紅,他說這就是金山、萬里的天空顏色。

步出小屋已是傍晚,天空染上一片煙熏粉紅,正是林銓居畫紙的底色,才知其所言不假,他得意地說:「平常還比今天更美!」從小地方就能感受他對故土的濃烈情感。 說他隱居並不完全正確,選擇金山不僅是回到離故鄉最近的地方,也是台北近郊,可以享受幽靜,入市也只需一小時車程,可說「進可攻、退可守」,在都會與鄉村間取得恰如其分的位置。


看似隨手掛放的筆刷也像幅畫。 記者陳立凱/攝影
出身萬里農家,林銓居從國中就立定志向未來職業要與繪畫或寫作相關,高中念廣告設計科,由蕭仁徵啟蒙,大學就讀文化大學美術系,接受可能性與自由度高的教育,但主要幾位老師都是嶺南派,講究臨摹,教授風格幾與國展、省展統一。

直到遇見鄭善禧和李蕭錕兩位恩師,林銓居找到另一條路。李蕭錕在色彩學課堂上聊電影、書法,鄭善禧的寫生課則鼓勵學生畫「壞畫」,不要畫老師眼中的「好畫」,原因是臨摹得再好都是模仿別人的作品,有原創性的每一分進步才是自己的。

1990年,林銓居到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美術史,逛透北京,從恭王府騎單車到琉璃廠一帶買紙筆、文玩是他那一年最熟悉的動線。因為師承藝術界菁英,經常跟著老師往來內蒙、山東臨沂、南京等地,啟迪他血液中的旅行因子。

後來在典藏雜誌當了三年執行編輯,至少訪問50位藝術家,讓他開了眼界,1995年開始擔任全職畫家、作家;2000至2003年到美國學習跨領域藝術;回國後到東海大學兼任講師,講授一般認為最保守的水墨,但他的課堂只有四分之一的時間要學生臨摹,其他都用來寫札記、信件、畫草圖,激盪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創意,學生的潛力被發掘,他也從中得到靈感,教學相長。

關於林銓居

大陸、美國 拿藝術碩士。1963年生於台北縣萬里鄉,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藝術史碩士,美國Goddard College跨領域藝術碩士學位。是畫家、作家,也是農人。

父二代 絕不搞對抗

生長在典型的父權家庭,林銓居從小面對的就是一個嚴格且嚴肅的父親,要孩子們全力投入家中的農耕事業,兒子一邊念書還不得荒廢農忙,女兒則遵從「無才便是德」的傳統思維,沒有念太多書,林銓居和父親之間,始終有著一段儘管母親無限慈愛也無法填補的空隙。

只是時空轉換,卸下畫家、藝術家的身分,林銓居和多數中年男子一樣,也是個父親。


「我爸不是什麼CEO,他是畫家,我覺得很屌!」兒子在初次見面的記者面前,也能自然地從背後環抱林銓居,也許是一起待過美國的緣故,林銓居父子互動不像多數亞洲家庭般含蓄保守,而是熱情直接地表達情感。

林銓居為獨子取名「子霽」,受到父親的藝文氣質薰陶,才就讀國小的子霽在自我介紹時,用了「光風霽月」來解釋自己的名字寫法,讓人大吃一驚。

「霽」是雨過天青的意思,使用這麼冷僻的字不是為了炫耀國學素養,背後其實隱含了林詮居對父愛既畏懼又渴望的矛盾情感。

林銓居形容父親是慓悍的,對於兒子最後選擇繪畫為職業,自然無法諒解,兩人就這樣對抗了20年。「直到去年五月他過世前,我們才和解。」林銓居回想在兩人相處最後的日子裡,總是不認輸的父親得在鋤頭上刻痕止滑,才能勉強舉起農具下田,上醫院時,父親簡短一句「輪椅」,意思是要林銓居推來輪椅,肉體逼迫精神讓步,這對向來高高在上的父親而言,是在心裡思索百回才做出的最大妥協。

與父親的難解關係,讓林銓居對兒子有了不一樣的期望,也像某種投射作用,沒有從父親身上得到的溫暖關愛,將全數彌補至自己的兒子身上。林詮居不求兒子飛黃騰達,只要在學課業跟上進度就好,現在台北就讀雙語學校的子霽在美國期間打下外文基礎,英文特別流利,其他科目則保持在中上水準。林銓居不強迫兒子一天專注多少時間在課業上,而是鼓勵他培養興趣。

愛的教育奏效,子霽不但不亂花錢,不吵著要和同學買一樣名貴的服飾,就連打電動、上網都請父親幫忙記錄時間,絕對不要讓他沉迷,無論說話或過生活都比同年齡的孩子成熟懂事不少。 「子霽,你覺得幸福嗎?」「很幸福啊!」「為什麼?」「輕艇讓我很快樂!」子霽做出雙手划槳的動作,臉上是男孩專屬藏不住的笑容,子霽加入學校的輕艇社團,固定的練習時間是他最滿足的時刻。

「這麼閒,還賺這麼多錢」

初次聽聞父親林銓居一副大型畫作可以賣出兩百萬,「這麼閒,居然還賺這麼多錢!」子霽張大眼睛,不可置信地在父親身旁打轉,在他眼中,父親跟其他同學父親最大的不同就是多了很多時間陪伴他。

林銓居說,從來不和兒子談自己的收入,有時買不錯的品牌服飾給他,但教導他「好東西是要用很久的」,就是為了培養兒子正確的金錢觀念,子霽連要買輕艇槳都猶豫再三,林銓居大方贊助,並告訴他如果買槳可以讓他的童年快樂,幾千塊很值得,從子霽談論輕艇的飛揚神采看來,這筆投資確實有道理。

天色漸暗,林銓居步入廚房,煮了一壺咖啡,再砌壺茶,天氣冷時點燃客廳裡的火爐,隨手抄起一本好書,坐在窗邊品味,林銓居重回故土,在老故鄉的新房子裡建起一處溫暖的所在。

生活的高手

林銓居是十足的家庭煮夫,孩子出生的頭幾年都由他帶,現在恢復單身,假日接兒子到金山住兩天,還是習慣親自下廚,要到外地工作前夕更會大展身手,端出高級食材與兒子共享,將龍蝦對剖、擺薑,清蒸7到10分鐘後淋上2湯匙熱油和蔥、辣椒絲,最後酌加醬油和黑糖提味。聊起老爸的廚藝,兒子伸出大拇指、猛點頭。

林銓居對料理方法沒有偏愛,唯獨特別講究食材,「所有配料都是為了掩飾食材,所以食材一定要好。」林銓居說,台灣面積小的好處就是開幾個小時的車就有新鮮的當季食材可買,他喜歡開車到東澳粉鳥林喝紅目蓮鮮魚湯,也到漁港買煙仔魚(正鰹魚的俗稱),夠新鮮所以直接切成生魚片,一條魚2.5公斤可以吃上兩天。

喜歡做菜的林銓居偶爾也外食,從工作室沿山坡往下走到金山老街,媽祖廟旁的兄弟食堂和老街裡的寶淑小吃店是他經常光顧的平民美食。

兄弟食堂是當地頗富盛名的平價餐廳,在外地遊客印象中幾乎與金山鵝肉齊名,以熱炒海鮮、山產為特色,金山盛產地瓜,點盤清炒地瓜葉,莖脆葉嫩就足以讓人驚豔。這裡的招牌菜是八寶米糕捲、煎燒排骨,林銓居則會點些特色食材做成的料理,如清蒸魚標、墨魚香腸,還有店家私房菜「脆花炒大腸」,脆花就是曬乾的花椰菜,口感爽脆,與軟Q肥腸一同快炒,入口層次豐富,偏鹹的味道好下飯。


由台語「爆肉」轉音而得名的「卜肉」聞名蘭陽,位於三星鄉的味珍香號稱創始店最為人熟知,但金山朱家卜肉也小有名氣,林銓居推薦的是位於金山老街裡的寶淑小吃店,低調到找不甚明顯招牌,菜單上列滿各式炒飯、麵,和很多傳統快炒店一樣,想吃好料得直接到食材擺放區挑選。


老闆娘親自下廚,烹調出在地居民愛的古早味。 記者陳立凱/攝影
走近寶淑小吃店,林銓居自然地與寶淑姊寒暄,等待卜肉上桌時,熱情的寶淑姊拿出剛做好的豬耳朵等滷菜,給他帶回去和小孩吃,林銓居說,他有時候也會來向寶淑姊買些新鮮食材回家料理,要是剛好遇上當天做了滷菜,寶淑姊總會要他帶一盒走,老街裡的小店不起眼,卻洋溢濃厚的人情味。

寶淑小吃店的卜肉麵皮厚度恰到好處,醃豬肉條入味不死鹹,剛炸好上桌是最佳賞味時機;炒腰花則加入豬肉,麻油和米酒融合兩者的鮮味和濃腥,不敢吃內臟的人也能嘗試。

後記》畫筆出鞘 藏不住慈愛

【聯合報/攝影後記.陳立凱】

認識林詮居的那天回憶起來,彷彿一段時光旅程。

場景在瞬間轉換到小說中不可考的時代,男主角乃隱居山林的俠義之士,飽讀詩書,自給自足。在林銓居的眼中不時透發著穿越時空的英氣。不同的是他手中沒有刀劍,就是畫筆。畫布上恣意渲染的煙熏粉紅洩露出他那鐵漢心中的柔情。寶貝兒子一出現,眼中的光芒頓時斂為慈愛。

不能打上兩斤酒、一斤肉,就是蝸居裡的一杯咖啡,幾句閒話,真不枉此生能夠結交這麼一個真性情的好漢子。

林銓居推薦金山平民美食

店名:寶淑小吃
店址:新北市金山區金包里街44號
電話:02-2498-2203(周一公休)

店名:兄弟食堂
店址:新北市金山區金包里街2號(金山媽祖廟旁)
電話:02-2408-2696

【2012/02/11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