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星鑄字行 大台北僅存

擁有四千多年的漢字歷史,絕非朝夕就能一解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不妨找個周末來趟漢字之旅,從字出發,重新感受字的紋理、人的溫度。


傳承文化載體,日星鑄字行完整保留鉛字歷史。

生於電腦世代的七八年級生,聽到「鑄字行」往往一頭霧水,無從理解其內容與功能。但在30年前,鑄字行卻是活版印刷產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今活版印刷業早已沒落,想在大台北地區一探鑄字之美,日星鑄字行不容錯過。

位於台北後車站的太原路巷內,沒有醒目的招牌,青綠色鐵門內、宛若囤貨倉庫的日星鑄字行,擺放了層層木製盒架;在日光燈照射下,各式鉛字微微地反射金屬光澤。民國58年開業,日星鑄字行營業至今,已是大台北地區僅存的唯一一家鑄字行。

鑄字行做為排版印刷前的第一個步驟,僅做鉛字的產出與刻造,早年編輯將所需字型字體送至鑄字行,由鑄字行撿字之後,再送至印刷廠排版印製。過去最常用的就屬楷體、宋體與黑體字,日星鑄字行至今仍妥善保有三種字體、七種大小,共計三十多萬種字型。

傳承文化載體


想一探漢字之美,日星鑄字行值得一訪。
事實上,日星在當時並非規模最大的鑄字行,主要承接業務以商家傳單、報表居多,與當年規模響叮噹的中南行相較,日星有的鑄字機是中南行的四分之一、員工則是九分之一。四年前,中南行吹熄燈號,日星鑄字行的主人張介冠卻年復一年、即使賠了一棟房子也要守住日星,張介冠看得挺淡然,直說:「上天告訴我,這件工作留給我做。」

曾經風光一時的鑄字行,從當年張介冠與父親輪著兩班趕工鑄字,至民國75年起、電腦興起的短短十年間,活字印刷產業快速沒落,至今產值僅剩當年的千分之一。張介冠認為鑄字行還是有存在的價值,不為其他、就單為其中傳承千年的文化載體——漢字。

鑄字,原本做為生活的謀生工具,到了民國75年電腦開始取代鑄字,張介冠漸感產業存亡危機;同時也陸續有客戶反映日星「字」的問題,讓張介冠重新檢視鑄字銅模,進而發現漢字的優美奧妙。

啟動造字計畫


談起漢字,日星鑄字行主人張介冠眉宇間馬上添了神采。
談起漢字,原本顯得有些疲憊的張介冠,眉宇間馬上多了點神采。以鑄字行最常用的楷書、宋體與黑體來說,張介冠最欣賞楷書之美;他提到楷書字體原本於1920年代流行於上海,二次戰後國民政府引進台灣,近一甲子歲月台灣沒有其他印製書體,一直沿用楷書。

張介冠說「楷書有很多變因」,早年楷書字體來自書法家撰寫,有著人的因素,讓字有了生命、呼吸,而不若後進的宋體與明體來得制式與規格化;也正是因為楷書變因大,張介冠特別著迷於楷書,近年他發起造字計畫,首項要務就是「重造」楷書。

1980年代起,客戶陸續反映日星的鉛字有些歪斜,每個字分開看沒問題,但一組成句子版面卻顯得歪七扭八。張介冠審視字體後,發覺是鑄字銅模的「重心」出了問題;他提到每個字都有重心,若雕鑄銅模的師父沒掌握好重心,字拼湊起來自然歪斜不正。

原本他只打算修復部分銅模,還曾打算借助工研院系統造字,不過因太曠時費工作罷;直到民國90年,當時規模最大的中南鑄字行吹熄燈號,張介冠捫心自問:「還能替鑄字行留下些甚麼?」


日星鑄字行保留數以萬計的鑄字銅模。
保存昔日風華

於是,他開始籌備「造字」計畫,即使日後鑄字行走入歷史,張介冠仍希望能留給後世一套完美的鑄字銅模,甚至打算建造活字印刷工藝館,完整保留過去曾經風華一時的印刷工業。

張介冠先從楷書著手,憑藉一己之力,從頭學習繪圖軟體,將字體掃描進電腦後,一字一字的修復字體。剛開始修字時,張介冠修一個字就得花上一整天,最後得印出來、貼在牆上遠距離審視,確 認筆畫優美方正,有時一字就得印上7、8次。

造字計畫十分耗時,張介冠坦言從開始計畫至今,進度確實緩慢,不過一如經營鑄字行的努力與堅持,目前更陸續招兵買馬,招募志工加入造字計畫。

〈參觀提醒〉


鑄字行內排排層架,放滿各式鉛字。
鉛字要正確歸位

碩果僅存的日星鑄字行,在張介冠悉心的維繫與經營下,近年頗受文字工作者、文化界推崇,更有不少觀光客慕名而來,感受鉛字的溫度與魅力。日星鑄字行也有定期的導覽解說,若喜歡也可直接購買鉛字。

但張介冠也特別提醒民眾挑選鉛字時若不買務必歸還原位,觀光客圖方便胡亂放字,工作時師傅挑字單靠格子標註,根本沒空細看字體;送至印刷廠字體出錯,日星鑄字行就得賠錢,觀光客的無心之過,讓他一次就得賠好幾萬元。

日星鑄字行

.台北市大同區太原路97巷13號

.02-2556-46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