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龍峒保安宮 漢字與寺廟之美

廟宇是華人的祭祀信仰中心,位於大龍峒的保安宮,在清代即享有台北三大寺廟的美名,至今仍為國內頗具規模的百年寺廟;此次由文史學者李乾朗帶領,重新賞見漢字與寺廟之美。


發展超過百年,大龍峒保安宮在清代就擁有台北三大寺廟的美名。

大龍峒保安宮內,柱柱燃香終年縈繞,代表著眾生的祈求與盼望;距今兩百多年前,清領乾隆時期,來台開墾的泉州同安縣人,回大陸乞靈分火來台奉祀,主祀保生大帝,定名「保安宮」,即保佑同安之意。


保安宮保留眾多百年來的圖書壁畫。
隨著聚落繁榮發展,嘉慶年間同安仕紳籌資重建保安宮,選用石造、工程浩大,足足花了25年才如期完工,讓保安宮擁有如今「回字型」的三殿規模。李乾朗提到過去建廟,仰賴當地仕紳與民眾捐助,由於資金無法一次備足,即使是寺廟的重要門面,窗子、門與梁柱可能都分屬不同時期建造,例如保安宮大門的窗戶與梁柱建造年代就相差三年。

仕紳們出錢出力,自然也希望在捐助柱子、門窗上留下見證,於是在保安宮的梁柱上處處可見對聯、匾額。李乾朗提到過去最常見就屬商人捐錢,文人擬聯,再依著書法家墨寶雕刻於柱;保安宮也保有不少清代將軍餽贈的匾額,因過去大陸將軍若被派駐來台,渡海多災、又需適應島國氣候,若能平安返陸,離開時感念神恩庇佑,常饋贈匾額致意。


導覽達人李乾朗為古蹟文史學者。
保有傳統寺廟風貌,保安宮也屬「對場」建築。建築物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分屬不同匠師,寺廟尺寸高低相同,但細節處卻不同;過去建造寺廟,往往聘請兩組工班分左右兩部,彼此競爭切磋、激發創意,讓建築物更精緻完美。

導覽達人李乾朗 古蹟文史學者

台灣傳統建築研究者,曾出版多本有關台灣建築、古蹟與歷史書籍,致力於推動古蹟保存;現於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系擔任兼任教授,同時也是古蹟審查委員、維護志工等。

漢字故事

1.對聯、匾額 一瞥歷史發展


寺廟內處處有著文人仕紳撰寫的聯柱。
於1805年,清朝嘉慶年間動工的保安宮,一路至道光十年才完工,建廟之初仕紳踴躍捐獻,也讓保安宮留下特別多嘉慶年間撰刻的對聯,分散於窗櫺與石柱上。

石柱上的對聯、又稱楹聯,往往詳載著由何人捐款、提詞與雕刻,探究其中不難想見當年顯赫家族與仕紳。保安宮正殿中,即為大龍峒著名仕紳陳維英所提對聯,陳維英為鄉試舉人,曾被授內閣中書並於多所書院任教,更創辦宜蘭仰山書院,為清領時期台灣重要的教育家。

進入日治時期的大正年間,保安宮曾大幅整修,並趁勢舉辦「徵聯」比賽,廣邀全台文人參與,為當時文壇一大盛事;評選出九名入選作品,均雕刻於前殿、中殿廊柱,至今保安宮前殿大門仍清楚保留當年徵聯第一名的作品。

2.楹柱 楷書最常見


寺廟書寫字體又以楷書最常見,篆書、草書也不少。
在寺廟中,對聯與匾額展現漢字之美,不過書寫其中的字,李乾朗表示「有不同等級之分」,又以楷書最常見,篆書最為高古、也最高級。

擁有四千年歷史的漢字,從秦始皇至春秋時代通行的篆書,至漢代隸書、魏晉南北朝的草書,與唐代發展出楷書,於保安宮內均能一覽無遺。其中書寫端正、也最易辨識的楷書,為一般刻於楹柱的對聯常見字體,至於雕刻於寺廟的重要位置,以有千年歷史的篆書最受青睞。

而魏晉南北朝的草書,雖然藝術性十足,但因字體較奔放自由,與寺廟莊嚴肅穆的氛圍不和,較少被採用。

3.曾為書院 復刻習字爐


保安宮重製惜字爐,見證寺廟曾為書院的歷史。
大龍峒為台北發展最早的聚落之一,居民多來自大陸廈門同安人,以經商為主,早期賣米、清末改賣茶,算是當時較為富庶安定的聚落;於清朝時期當地仕紳更曾在保安宮後殿成立「樹人書院」,自行教導大龍峒孩童,保安宮後殿前還擺放兩座習字爐。

李乾朗提到於傳統書院中,書寫過的紙張帶有靈魂,不得隨意踐踏;凡是孩童寫完字的紙張,寫完得還給倉頡造字,需丟進習字爐內燒掉,灰燼則需拿至淡水河流放。不過清朝習字爐早已坍塌毀壞,如今為復原之作,見證當年書院歷史。

保安宮

.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

.02-2595-167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