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向愷/經濟學家下廚 砂鍋魚頭DIY
【聯合報/記者唐守怡/專題報導,記者高智洋/攝影】


砂鍋魚頭。

材料:

草魚頭、身900至1200公克(黑鰱魚頭亦可)、豬後腿肉150公克、冬筍1至2支(綠竹筍亦可)、老豆腐2塊、香菇4朵、青蒜2支、辣椒1支

調味料:

豆瓣醬半杯、豬骨高湯1杯

作法:

1 所有食材洗淨。香菇用200毫升的水泡開,對切成6小塊,香菇水留作湯底備用。

2 青蒜斜切,辣椒切小段,冬筍去殼切片,老豆腐切塊,豬後腿肉切片。

3 草魚從魚背對剖後再切塊(每塊長度建議超過10公分)。

4 備一油鍋,待油加熱至冒煙後,放入魚頭及魚肉以中火油炸,待兩面炸成金黃色後撈起(油的分量以魚頭或魚片都可浸泡在油中為原則)。

5 取一砂鍋,加入〈作法4〉的炸油2大匙熱鍋,再放入豆瓣醬以小火炒香。

6 將豬肉片放入砂鍋中炒香,再依序放入香菇塊、筍片翻炒至上色,接著加入高湯、香菇水及水1800毫升煮滾,最後放入炸過的魚頭、魚肉及老豆腐塊,蓋上鍋蓋,煮25分鐘。

7 放入青蒜及辣椒繼續煮3分鐘,即可原鍋上桌。

廚房筆記:

1.買魚時,以現殺的最好,如此鮮度才夠;若選用草魚,可請魚販由魚的背鰭對剖,再切塊。洗魚身或洗魚頭時,應去除魚骨上的血腺及血塊以減少土腥味。

2.炸魚前,應先將魚頭或魚身徹底擦乾,以免炸油濺起。以中火油炸是為了讓魚炸成金黃酥脆,如此入鍋才能煮出好味道。


 
 破解大廚祕方/美味砂鍋魚頭 關鍵「小火炒香」
【文、圖/摘自《破解大廚祕方:一個經濟學家的廚房筆記》/林向愷著/時報出版】

十餘年前,當時的「美味小館」還在紹興南路與信義南路邊的兩層矮房子,由於離學校近,我便常去吃它的招牌砂鍋魚頭。這道菜給我的印象很深刻,黑黑的一鍋湯,調味只放豆瓣醬,味道很單純,雖然湯汁有放入辣椒(不是辣椒醬),但嚐起來卻不會太辣,青蒜及辣椒段讓單純的豆瓣醬鮮活起來;而魚肉的香味則由豬肉片、筍片及香菇襯托,味道雖簡單但層次分明。當時的砂鍋魚頭不會像現在部分餐廳將湯煮得又酸又辣,或是湯汁裡的醬油味過重,當然更不像有些南部館子的砂鍋魚頭,還加上沙茶醬,讓湯汁味道變得過於複雜。

吃過「美味小館」的砂鍋魚頭,我回家就開始揣摩怎麼還原這道菜。起初都在湯裡加入醬油調味,但後來發現醬油不耐久滾,會發酸,於是突發奇想改試豆瓣醬,由於市售豆瓣醬種類繁多,湯頭煮起來的味道不盡相同,我試了不少,最後才在南門市場一樓的福州商店找到合適的豆瓣醬。

試做的過程中發現,熬煮湯頭有個關鍵:豆瓣醬不能直接放入湯頭,必須先以小火炒香,如此煮出來的湯頭顏色、味道才能與當時的「美味小館」接近。由於湯頭鹹度由豆瓣醬調整,故無須再加任何醬油或鹽調味。

試做幾次後請朋友品嚐,大家都覺得味道還不錯,即便如此,我仍然不知道作法是否正確。直到幾年前,有一次在南門市場常光顧的菜攤買菜,遇到十多年前在信義路通化街開設「寧記麻辣鍋」的老闆蔣先生。這家「寧記麻辣鍋」是目前市面眾多寧記麻辣鍋的創始店,每次一到冬天,店門口便排著不少等待吃麻辣鍋的客人,到目前為止,他的麻辣火鍋仍是我吃過最好的。

由於那陣子偶爾會上電視節目,老闆看到我就說:「我認識你!」我回道:「我也認識你!你以前就在通化街賣麻辣鍋。」就這樣我們在菜攤前聊開。寧記老闆說他已經退休了,也已經改吃素,每週上市場一兩次採購新鮮蔬菜。老闆說他剛到台灣最早賣的不是麻辣鍋,而是砂鍋魚頭,我見機不可失,便向老闆提出一項要求:「可不可以跟你拜師學砂鍋魚頭?」老闆沒馬上答應,而是要我下週先把食譜拿給他看以後再說。

一週後,老闆看完我的砂鍋魚頭食譜,說材料與作法基本上沒有問題,接著問我:「這道菜的兩大關鍵材料──魚與豆瓣醬在哪兒買?」我指指市場地下一樓賣淡水活魚的鋪子與樓上的福州商店,老闆說那就對了。於是我對自己鑽研出來的砂鍋魚頭配方更具信心了。

我較不偏好大頭鰱的肉質,而且對小家庭而言,鰱魚頭也太大了,必須分多次才能吃完,所以建議以草魚頭或草魚身代替。買魚時,我通常會請魚販將整條草魚由背鰭剖半切成六塊,回家料理便輕鬆許多。魚炸完以後,可以分裝數袋放入冰箱冷凍,每次要吃的時候拿出來煮就很方便,甚至湯頭也可以一次煮多一些,再分裝成好幾份冷凍起來。

記得有一次農曆年前,民視的記者看了網站的食譜,想來家中採訪我教做砂鍋魚頭,我說可以,不過有一個條件:「採訪完了,要把砂鍋魚頭帶回去。」採訪影片還沒播,當晚這位記者傳來簡訊,她說她先生因為這鍋魚頭而多吃了好幾碗飯。不少朋友看到這段採訪,直嚷著要我做給他們吃。其實,好吃的砂鍋魚頭,祕訣就是要讓湯頭簡單有層次,而且這道菜不難做,就是炸魚時要特別小心,魚皮及魚肉要擦乾,不然容易濺油。

砂鍋魚頭所用的湯頭運用很廣,台北市中山堂附近的上海老店「隆記」,他們的砂鍋羊肉也是使用這種湯頭,只是配料有變化。「美味小館」的砂鍋魚頭有時也會加上二顆獅子頭,如果要放獅子頭,砂鍋魚頭中的肉片就可省略了。


林向愷/經濟學家下廚 香酥鴨DIY
【聯合報/記者唐守怡/專題報導,記者高智洋/攝影】


香酥鴨。

材料:

土番鴨1隻(2500至3000公克)、花椒4大匙、八角2大匙、青蔥6根、生薑1根

調味料:

鹽半杯、米酒半杯

作法:

1 鴨子去除內臟後洗淨,剁去鴨頭、鴨頸、鴨翅及鴨腳。

2 青蔥切段,生薑切薄片,花椒與八角壓碎混合。

3 以小火將鹽乾炒至變色後熄火,加入花椒及八角碎拌炒,冷卻後取出,均勻塗抹於鴨子外皮及內部,並與青蔥段、生薑片一同裝入塑膠袋,放置冰箱冷藏8至12小時。

4 將鴨子取出,以手撥去鴨子體內外附著的花椒與八角,再用水略為沖洗,最後用米酒均勻塗抹於鴨子內外。

5 取一個12公升壓力鍋,加入1/3的水,將鴨置於蒸架上(避免接觸到水),隔水蒸30分鐘,減壓後取出。

6 備一油鍋,大火加熱至油冒煙後,小心將鴨子放入熱油中,並改為中小火,兩面各炸5分鐘,讓鴨皮呈現酥脆狀,最後轉大火炸1分鐘,將油逼出後撈起,趁熱食用。

小檔案

林向愷,原任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去年8月退休,常對國內經濟與兩岸關係提出針砭,一直是綠營倚重的財經智囊。他也是學術界少見的「料理達人」,有30年廚藝經驗,去年底出書《破解大廚祕方:一個經濟學家的廚房筆記》,撰寫了近百道獨家料理食譜,教大家化繁為簡、輕鬆做菜。

 
破解大廚祕方/消失中的功夫菜 香酥鴨
【文、圖/摘自《破解大廚祕方:一個經濟學家的廚房筆記》/林向愷著/時報出版】

二十幾年前剛回到台灣,當時不少館子都還看得到「香酥鴨」這道菜,只是都得要先預訂才吃得到。由於我的工作一忙碌起來時常無法預訂,因此吃過幾次香酥鴨後,便決定自己找食譜試做。翻了不少食譜都看不到這道菜,後來找到了一本距今大概有三、四十年歷史的食譜(一九七四年出版),總算有香酥鴨的作法了。


\我人在美國時,做菜便很喜歡用壓力鍋,為了這道菜還特地買了大的壓力鍋,壓力鍋要選寬扁型的,如此才能將整隻鴨子放入鍋中架起,而且鴨子蒸熟後也好取出。有了壓力鍋,料理這道菜的時間起碼節省一半,起初因為壓力鍋不夠大,必須將鴨骨折斷才放得下,後來換了較大的壓力鍋,沒有放不下的問題了,但鴨皮破掉的機率卻變高了,經老師傅指點,才知道折斷鴨骨是避免皮破的重要步驟,這也是看早期食譜時,為什麼圖片裡的鴨身較為扁平的原因。打開食譜一看,怪不得餐廳不喜歡做這道菜,原來照食譜上所寫,傳統的作法要先將鴨子蒸三小時,接著才用油炸過,處理食材所耗費的時間過長,不太有效率,而且鴨子蒸了這麼長的時間,精華原味早已不見,只剩下肉渣。我心想,若是平常自己要在家裡做這道菜,就必須改良作法,改良第一步便是縮短蒸鴨子的時間,而訣竅就是改用壓力鍋。

做香酥鴨不易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是鴨皮太薄,蒸後易破。很多怕油的人喜歡買皮較薄的鴨來做,皮薄脂肪少雖是好鴨,卻不適合做香酥鴨,通常快鍋蒸三十分鐘後,鴨皮容易破,再經過油炸,就變成炸乾鴨肉而非炸酥鴨皮,導致肉乾且體無完膚,此道菜的重點之一「酥」便不復見矣!

我做香酥鴨已經十多年了,起初偶會失敗,那是因為鴨選得不好。過去我都到南門市場買現宰鴨,皮雖薄卻不太適用,最近,我在新北市三芝市場找到了一家賣古早雞有名的雞鴨店「三芝區中山路二段一三三號」,問老闆店裡的鴨從哪裡來,他說是父親朋友在宜蘭養的,而他們家的鴨子剛好符合香酥鴨的需求,所以現在請客要做香酥鴨,我都得提早去三芝買。

香酥鴨這道菜上桌時,必須是隻完整的鴨,不需先剁塊。用筷子一夾,若鴨肉立刻骨肉分離,這道菜便算成功。所以判斷香酥鴨做得好不好,一下箸便立見分曉,這也是香酥鴨難做之處──鴨肉要夠爛,但鴨皮不能破碎。

雖然製作香酥鴨的技術門檻高,但經過改良後便容易許多,而且一上桌很容易吸引眾人目光,其美味之處就在於炸得香香酥酥的皮,鴨肉也因為用花椒與八角醃過,不僅除去了腥臊味,更帶著濃厚的香氣,很適合在家宴客。

如果是小家庭自己享用,我就不建議做這道菜,一來吃不完,隔餐吃的口感差很多;而一次若只做半隻更不好,因為鴨肉的水分容易在蒸、炸過程中流失,導致口感乾澀,所以我認為鴨皮需完整包覆鴨肉,才能有好的口感。

其實做一道香酥鴨可同時上三道菜,第二道菜是利用蒸鴨剩下來的精華鴨湯,再加上筍片、海瓜子就是一道香味十足鮮甜的好湯了。最後我也會將剁下來的鴨頭、 鴨頸、鴨翅及鴨腳留著,再添加薑片、酸菜煮酸菜鴨湯。

「香」名遠播的招牌菜

當時大家聽到我要做香酥鴨,不少人認為我無法在一小時內完成這道功夫菜,但由於廚藝教室設備齊全,空間寬敞,我還是跌破眾人眼鏡,快速的把香酥鴨做出來。接下來大家的菜都上桌了,由於每道看起來都很類似,只有我的香酥鴨與眾不同,因此所有的記者都盯著香酥鴨看。市長巡視時,特別叮嚀我要留些香酥鴨給他,我答應一定幫他留,沒想到市長一聲令下,「開動」不到三分鐘,香酥鴨只剩下骨頭,待他巡一圈回來,問我:「鴨呢?」我指著盤子說:「只剩下這個,我也沒吃到呀!」記得二○○二年我擔任高雄市財政局長時,那年的三八婦女節,市長謝長廷要求所有男性局處首長各準備一道菜。當天,很多首長不是準備番茄炒蛋就是青椒炒牛肉,由於每人的手藝不同,對何謂理想的口味認知又不大相同,相同的菜色一上桌後就有得比。

此後,謝長廷常說我還欠他一隻香酥鴨,有時他找我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只要我稍微面露難色,他就說:「誰叫你欠我一隻香酥鴨!」我也只有答應,但直到現在,謝長廷還是沒吃到,說到這裡,我又想到也還欠我的老師吳榮義先生這道香酥鴨。

在我家裡吃過這道菜的朋友不少,而像施明德、李昂、蔡康永和吳淡如等人也都曾是我的座上賓,有一次錄影時碰到吳淡如,她說偶爾經過我家樓下都會想起香酥鴨,我對她說:「妳只想到香酥鴨,都沒有想到做香酥鴨的人,這樣想吃香酥鴨可能很難囉!」

由於台灣的鴨料理較少,現在介紹和香酥鴨作法類似的樟茶鴨與滷鴨,與讀者分享。樟茶鴨與香酥鴨唯一差異處,在於樟茶鴨放入壓力鍋蒸煮前,會加上一道煙燻的手續;至於滷鴨,則是先炸再滷。

由於鴨肉較不易煮爛,滷起來的效果會比滷雞肉好,可是大家都覺得鴨皮厚油又多,一鍋滷汁浮著厚厚的一層鴨油容易讓人覺得膩。我小時候看母親做滷鴨,會先將生鴨炸過,逼出鴨油後再滷。這種作法的好處是皮不油了,而且經過油炸的程序,鴨肉的香味被鴨皮封住,即使再經過滷的程序,鴨肉的美味還能保留住。

滷鴨的呈現方式與香酥鴨不一樣,是切塊上桌,所以不能滷太久,最多只能一小時半。炸鴨時,只要覺得鴨皮變脆即可起鍋,不一定要炸得很熟,而且一次做半隻無妨,隔餐再吃風味猶在。


林向愷/經濟學家下廚 臭豆腐炒黃豆芽DIY
【聯合報/記者唐守怡/專題報導,記者高智洋/攝影】


臭豆腐炒黃豆芽。

材料:

古法釀製臭豆腐6塊、胛心肉150公克、黃豆芽

450公克、蒜頭3瓣、辣椒1根

調味料:

辣豆瓣醬3大匙、鰹魚粉適量、鹽適量

作法:

1 所有食材洗淨。臭豆腐切成0.5公分薄片,瀝乾水分。

2 胛心肉切絲,蒜頭切末,辣椒斜切小段備用。

3 備一油鍋,待油加熱冒煙後,以中小火將臭豆腐片炸成金黃色(外黃內白,如香蕉一般)後,起鍋。

4 另取一鍋起油鍋,待油燒熱後爆香蒜末與辣椒,放入胛心肉絲以大火炒熟起鍋,接著加入辣豆瓣醬、黃豆芽,加水60毫升燜煮15分鐘。

5 放入豬肉絲及臭豆腐片,加鰹魚粉及鹽調味,以中火拌炒收汁讓臭豆腐入味,即可裝盛上桌。

廚房筆記:

1.臭豆腐不要切太薄,否則拌炒時容易斷裂。

2.豬肉也可用鹹豬肉或培根代替。

小檔案

林向愷,原任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去年8月退休,常對國內經濟與兩岸關係提出針砭,一直是綠營倚重的財經智囊。他也是學術界少見的「料理達人」,有30年廚藝經驗,去年底出書《破解大廚祕方:一個經濟學家的廚房筆記》,撰寫了近百道獨家料理食譜,教大家化繁為簡、輕鬆做菜。


破解大廚祕方/臭豆腐與黃豆芽 門當戶對
【文、圖/摘自《破解大廚祕方:一個經濟學家的廚房筆記》/林向愷著/時報出版】

「臭豆腐」算是台灣人氣指數數一數二的在地小吃,各大夜市都可以找到它的蹤跡。吃炸臭豆腐時,我們習慣上都會淋一匙醋或辣豆瓣醬,「臭豆腐炒黃豆芽」就是由此發想的。

\至於這道菜為什麼會加入黃豆芽呢?主要是黃豆芽和臭豆腐都屬於黃豆系列製品,一個是剛發芽的黃豆,一個是發酵後的黃豆製品,兩樣食材組合在一起,有其相承之用意。這道菜其實不難做,但臭豆腐要買對,必須使用遵循古法採自然發酵的臭豆腐,台北南門市場及東門市場的商店都會有。一般而言,自然發酵的臭豆腐較大,較小塊的臭豆腐通常是化學方法製成的。其次,這道菜主要是靠辣豆瓣醬調味,放鹽不放醬油,黃豆芽要煮久一點才會熟,所以必須添加少許水將黃豆芽煮軟,湯汁才會煮出味道,隨後放入的炸臭豆腐片才能吸收黃豆芽的香味。

我曾經想過,如果不用黃豆芽還能用什麼青菜取代?取代的青菜必須耐煮,白菜會出水,煮久會產生酸味;高麗菜味道太甜,不對;蘆筍味道也不對;雪裡紅不適合,所有青菜想來想去,黃豆芽還是首選。上海菜裡的清蒸臭豆腐,裡面放有毛豆,毛豆就是黃豆的前身,在黃豆還未成熟時便摘取下來,但毛豆仁與豬肉絲臭豆腐的型不對,搭起來也不好看,因此我還是推薦黃豆芽。讀者可嘗試將黃豆芽改為韓國泡菜,因為黃豆芽與韓國泡菜都是韓式料理餐前小菜的主角。

若是在家請客,我一定會準備這道「臭豆腐炒黃豆芽」,而且很快就被一掃而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yoganadan 的頭像
    anyoganadan

    私.雜記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