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樂聞樂思/為何要彈貝多芬?

最近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與最佳原著劇本等四項大獎的電影《王者之聲》 (The King’s Speech),講述本非英國國王第一順位繼承人約克公爵,也就是後來的喬治六世,從小口吃結巴,卻因哥哥艾德華八世不愛江山愛美人,最後只能擔任英國國王,努力克服口吃,甚至肩負二次大戰時以演講鼓舞英國軍民的故事。就實際史實而言,《王者之聲》其實稍嫌誇張,也巧妙避開許多殘忍真相--比方說喬治六世的登基演說,大概是史上最慘不忍聞的國王演講。也正因為喬治六世缺乏語言魅力,內閣才會特別強化他妻子的母親形象,成為大戰時期人心的溫暖支柱。

不過就電影而言,《王者之聲》令人玩味之處,在於其中引用諸多古典音樂,包括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第五號鋼琴協奏曲》,莫札特《費加洛婚禮》序曲、《單簧管協奏曲》,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等等,怎麼選了那麼多曲子,選的卻都是德奧作曲家?在片中特別搶戲的兩段配樂,包括喬治六世演講時的背景,用的更都是貝多芬。真奇怪,國王和德國宣戰,音樂卻播放德國作曲家的作品,這真的算是忠於英國嗎?

我總覺得,《王者之聲》之所以選用貝多芬,或是不怕選用貝多芬,原因在於偉大鋼琴家海絲夫人(Dame Myra Hess,1890-1965)的戰時故事。這位十四歲就出書介紹貝多芬的早慧音樂家,在納粹轟炸倫敦,音樂廳在砲火威脅下奉令關閉時,堅信藝術方是戰亂中安身立命的寄託。她不畏德軍攻擊,贏得政府同意在國家藝廊策劃音樂會。到一九四六年八月十日,六年半中她竟策劃一千六百九十八場音樂會,計約七百音樂家和八十二萬聽眾參與,成為英國戰時藝術精神象徵。

海絲以音樂鼓舞人心,而她最擅長的曲目之一,也是在戰時所演奏的名曲,就是貝多芬《熱情》奏鳴曲。又有什麼不行呢?沒有人質疑海絲為何演奏貝多芬--愛英國與對抗納粹,和她演奏那一位、那一國作曲家並沒有關係,而熱愛她的聽眾,也和海絲一同證明,音樂中真的沒有國界。

對了,雖然海絲夫人沒說,大概所有英國人都知道,她是女同志的事實。只是即使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時期,英國也沒人以「國家忠誠」為名,要終生未婚的海絲夫人,得先談自己的性傾向才能上台演出。

可以忠於貝多芬,也可以忠於英國。七十年前英國人就已經知道的事,我們現在若能好好學習,或許還不算太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yoganadan 的頭像
    anyoganadan

    私.雜記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