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良材巨型鐵雕 1層樓高

生之掙扎
Struggle for Life
鐵, 1988

173x60x70cm;90x122x80cm
 圖/歷史博物館



圖/歷史博物館


 藝術家林良材一出生就與聲音隔絕,中年學會法文、赴歐留學,並專攻鐵雕。歷史博物館正推出「大音希聲」展,館外有逾一層樓高的巨型鐵雕,館內有五十件中小型雕塑,展至五月九日。

下文來自國立歷史博物館

林良材先生天生聾啞卻具藝術創作天分,其雕塑作品巧妙規律循環地轉換於立體造型、平面分割、凹陷、線條延展和開放的空間狀態之間的變化,在作品中所呈現的不僅僅是精湛的空間立體表現,同時張顯生命一種無聲的吶喊與豐富的涵養,更洞見人性深刻的關懷。生於彰化二林,一出生就與聲音的世界隔絕,喜愛繪畫,高中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保送國立藝專西畫組。畢業後,持續繪畫創作,卻在一夕畢生畫作全數遭竊。

  生命中的起伏淬煉,讓這位生性樂觀的藝術家,以更寬闊的心胸「笑納」人間百態。展現毅力與誠意的他,說服台灣大學畢安生教授先學手語並以手語教授法文,畢教授表示:「我幫林良材開了一扇門,他也開了一扇門給我,讓我瞭解原來聾啞人的生存有多麼困難。」在畢教授的協助申請下,一九八四年林良材進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深造,一九八九年,他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同時獲得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獎;隔年,獲選創作歐洲六四民主紀念碑「自由火炬」,贏得比利時藝壇的敬重與推崇,作品獲布魯塞爾美術館永久典藏。

  回國之後,堅持自己在藝術道路上的選擇,創作不墜,2008年獲得吳三連獎,而且是唯一得獎人;頒獎人蕭萬長副總統表示,吳三連獎猶如台灣的「諾貝爾獎」,嚴格遴選,寧缺勿濫,頒給「不聽雜音」的聾啞藝術家林良材,意義非凡,其學習奮鬥歷程、創作熱情與藝術天份值得所有人的敬重。創作的選題上,從繪畫到雕塑,主題始終環繞在「人」身上,一次又一次觸探「人」的內裡外相,讓「人」在他的作品中無所遁形。而材質的選擇,生鐵的選用則成了林良材作品的另一種代表語言,他曾說:「生鐵跟人一樣,隨著時間而有不同的變化,我嘗試將它們組合起來,並賦予新的表達意念。」林良材尤愛欣賞鏽蝕過程中,平滑表面逐漸剝落後的層次肌理,當鏽粉顏色轉為橘紅色系時,作品益顯柔和、溫暖。

  「失聰」讓他聽不到嘈雜聲,反而更能專注創作。他的雕塑語彙,也從早期的高度運用鐵條,強化主體結構,完整的人形,逐漸以簡約看似殘缺的鐵片取代,或更以無形延伸的線條來暗示無垠寬廣的空間;型塑趨向簡鍊、輕盈、動勢的風格,正似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所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無聲,震耳欲聾!聽似悄然無聲,然而在這無聲之中,卻激蕩著震撼人心的驚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yoganadan 的頭像
    anyoganadan

    私.雜記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