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浪島嶼:農藝復興年代的來臨與反挫

蘋果日報 2014年02月19日11:12 

2000年,WTO叩關台灣,稻米進口、農產開放市場,當時農業面臨衝擊,農民感到憂慮。在探訪WTO對農業影響之時,卻發現有一群農人,用著不同的思維,改善農作,打開通路,從逆境中找出屬於台灣農業的道路。於是,轉藉文藝復興觀念,以農藝復興為名,來形容這股為台灣農業的新力量,開啟台灣農業的的新時代。

當時,屏東南州蓮霧農蔡勝得,趣味比喻他為哥倫布,因為他將台灣蓮霧帶往新大陸。蔡勝得種蓮霧,品質優良,卻苦於國內價格廝殺,農民很難獲利,於是他苦心研發冷藏、保鮮技術,將易腐的蓮霧賣往加拿大。

他說,記得蓮霧到港,貿易商打電話來,劈頭就殺價,他聽到眼淚就快掉下來,因為表示蓮霧是好的,人家要貨,才開始談價錢。突破運送時限,台灣蓮霧到現今,從一萬六千箱外銷美洲,已經可以賣往世界各地。

另外,在生態自然農業上,許多人紛紛投入,其中宜蘭賴青松從日本留學歸國,進入鄉村推動生態農耕,不斷引進新的生態農法觀念,摸索出台灣生態農業的模式,甚至透過網路寄送田間報告,推動農地認股的穀東米方式,讓農人可以無憂的安心耕種。

到現今,賴青松不只自己種好米,也開始牽成許多晚進的生態新農民進入,在宜蘭深溝、內城一帶,漸漸形成一個生態農作的群聚,當地傳統農民稱他們為「有機人員」,同時也漸漸受到這群新農民的影響,到老開始學習生態農法。

再者,在雲林開設麵包坊的施明煌,以什麼都作的「總兼」自居,2006年開始推動台灣小麥種植,面積年年擴大,從西部種到東部,讓被遺忘的台灣小麥,重新金黃搖曳在台灣田野。到現今,施明煌不只推動小麥,更推動台灣豆類雜糧作物的種植,因為台灣雜糧太高度依賴進口,為何原本能夠生產的農作,自己不能生產。

在農業平原的新農業發展下,八煙、貢寮、石梯坪等一些鄰山地區的水梯田,在林務局的協助下,推動水梯田濕地復育的里山計畫,讓這些農作生產的農地,同時擔任生物保育的功能,讓傳統上只為農民經濟的農業,增添更多人類與自然共生的思維。

此外,從2004年開辦的旗美農民市集,到現今的彎腰市集,協助銷售生態農作的農民市集,已經遍布各地。從早期主婦聯盟推動的共購,到大王菜舖子推展的網路直購,農產銷售平台已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甚至一些大企業也投入,一些大型超市也開始搶食生態農作的商機。

十多年來,這股發自民間的力量,不斷擴張,生態農民紛紛下鄉,散佈台灣各農鄉,讓原本老邁垂死的農村,開始出現新的人力,帶進新的觀念,也開展新的文化。對於有心堅持的生態農民,作物不怕賣不出去,反而是苦惱如何擴大種植面積,讓利潤能夠增加。

但是,這也是這股農藝復興力量的最大反挫,來自政府不當的土地開發,以及財團的吞噬農地。

曾經在高雄新園農場,遇見一位瓜農,他哀怨的表示,以前在彰化向台糖租地種植,未料遇上中科四期徵收,搬到高雄新園農場,依舊向台糖租地種植,卻再度遇上當地開發工業區,所有設施完全損失,打算不再種下去,因為政府根本不顧農民。

日前到宜蘭,前往一條傳說中的豪宅巷,不同散佈於農地的形式,而是在農地二側接連建起的豪宅,數百公尺中就有十多棟趕工興建中,成為田野奇景。這些豪宅農舍,不只對周遭農田產生日照、水質的影響,更麻煩是不斷墊高土地成本,讓有心進入農村的新農民,根本租不到土地,因為農地都是待價而沽。

聽過一個農地笑話,有年輕生態農想找地,看廣告打電話給地主,地主問要多大面積,他說一兩分地就可以,地主以為遇上大金主,開口就要兩分地,結果開出天價。新農民聽傻,說只是要種田,地主回答,這邊地都用來蓋房子,而且是以坪計算。

在台灣農地取得不易,優秀農地更難尋,就算找到好農地,一旦面臨開發迫近,徵收來臨,十多年辛苦培育的土地,立即化為烏有。這也是台灣邁向農藝復興年代,有新農民,有新觀念,甚至在新市場已經形成下,好作物不怕競爭,敢於挑戰,卻是在農地取得與使用上,面臨最大的危機。曾有農民說,天災不怕,通路可衝,但是政府徵地、商人買地,一來就是千百公頃的圈地徵收,以及漫無管制的農舍開發,小農民根本沒得拼。

農藝復興年代來臨,生態農打造出台灣農業新時代,民間積極找尋生機,但是政府不該活在黑暗時代,不斷吞噬破壞農地,讓相拚的農民,失去立足的根本。

【編按】
最即時的新聞、最銳利的評論,都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蘋果日報》即時新聞開闢名家專欄,每週刊出日期如下:
星期一:黃國昌、王丹
星期二:南方朔、楊照
星期三:漂浪島嶼、賴士葆
星期四:膝關節、楊志良
星期五:丁允恭
星期六:羅文嘉、柯一正
星期日:彭明輝、劉寶傑

施明煌推動的台灣麥田音樂會。漂浪島嶼提供

宜蘭賴青松的田邊俱樂部。漂浪島嶼提供

徵收開發讓台灣農地遭到嚴重破壞。漂浪島嶼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