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仿古典與反古典:王者之聲與黑天鵝

藝言堂/仿古典與反古典:「王者之聲」與「黑天鵝」

對許多人而言,「高潮」(Climax)是創作最重要的一環。無論單純或繁複的作品都有高潮,但真正的高潮永遠只有一個,為了堆砌這個高潮,作家得先「發明」高潮、為其布局、在前中後三段均漂亮處理,才能贏得美名。

演奏家要是隨便走過或錯失高潮,那可會遭來謾罵批評、甚至毀了事業。在戲劇,高潮更能完全決定作品成敗。今年參選奧斯卡金像獎的兩部影片--「黑天鵝」與「王者之聲」,便不約而同以古典元素為配樂,做出令人非常驚艷的戲劇高潮。

敘述英王喬治六世飽受口吃之苦,由澳洲醫師根治並開口激勵人民的「王者之聲」,是部瀰漫英式幽默與古典氣息的小品。

在初診時,喬治六世戴起耳機練習演講,耳中浮出的是莫札特歌劇;在他為激勵人民而開口演說的最高潮處,音樂則以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中描述凱旋歸來的慢板樂章淡入,暗示國王戰勝口吃並終究打贏二次大戰。

配樂家Alexander Desplat的風格極為出色:配合幽默片段的圓舞曲、遊走於大小調的詭譎旋律、描述心境的長弦樂、代表俏皮的齊一斷奏、亮麗的鋼琴聲和豎琴撥弦,都完美描述故事的轉折。

Desplat的音樂還帶著一絲絲巴赫與莫札特的影子,他為醫師和醫師娘寫的一段音樂,甚至和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非常相似。

全片雖無澎湃的帝王氛圍,但在古典音樂元素描摹下,每首樂曲都清楚刻劃國王的「人性」:在緊要關鍵時顯得嚴肅英明(貝多芬、管弦樂團),在脆弱時顯得憂鬱哀傷(鋼琴、慢弦樂),在他偉大成功時,音樂則在貝多芬「皇帝」慢板中柔情落幕。

若說「王者之聲」是為保有古典氣質而「模仿」古典音樂,「黑天鵝」則是因反抗古典而「破壞」古典音樂。雖然它因使用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原曲,被奧斯卡除名最佳配樂入圍資格,但其音樂使用其實更淋漓盡致:它特別之處不在音樂原創,而是在於有限環境中產生最大創意。

作曲家Clint Mansell實驗性很強,在以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為基礎的配樂編制中,簡直有股後現代俄國音樂的味道。

樂器方面,他以電子音樂、鼓樂、鋼琴、實體音響聲效等,來代表主角的真實與幻覺。在詮釋主角分不清真實與幻象時,音樂不時以電子音效衝破「天鵝湖」的古典美景;有時更以尖叫聲、譏笑聲、風聲、車聲遠去、破銅爛鐵(打擊樂器)等,代表女主角看到的異象。這些雜音,若少了電子音效的實驗,便無法讓電影如此成功地遊走在「美麗」與「邪惡」的境界。

以單一小提琴演奏的「黑天鵝」主題曲,竟是以「刮」弦方式奏出,也令人起雞皮疙瘩。

最極端的音樂對比,則是先響起一整段以鋼琴彈奏的淒美「天鵝湖」主題,卻在尾聲以尖銳玻璃聲劃破,又伴以彷如孤寂鬼魂的咆哮聲,而後音樂盒再度奏起純潔無瑕的「天鵝湖」主題。

全劇尾端更是最成功處:在女主角完美演出卻淌血垂死時,「天鵝湖」的管絃樂團同時到達最龐大的音響,經營出強烈反諷,也打造出天衣無縫的完美高潮。

(作者為作曲家、樂評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