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媽媽的褐石公寓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媽媽的褐石公寓

三十年來,我一次又一次在航空信封上寫著,

48-03, 108 Ave, Elmhurt, Queens, NY 11373, USA

比我在台北任何暫時的地址更記得牢,

那是媽媽皇后區的老公寓。

我三十年來到達不了的地方。

外婆的所有兒女們約莫都是在三十多年前移民紐約的,也就是,阿姨和舅舅們的九個家庭浩浩蕩蕩地「搬家」,我是說,搬了一個國家。

每次在皇后區的家族聚會中,我總是口拙而尷尬。ABC表妹們看王穎的《喜福會》真的哭濕了八條手帕。她們的英文又溜又快,可又保留了諸多華人特色。外婆九十高齡過世,身穿大紅壽衣躺在棺木裡,臉色紅潤像生前一樣福泰,阿姨舅舅們一圈一圈地繞著棺木,在美國生活了三十年的她們,一直以外婆為維繫家族團聚的重心。

九個家庭一個有一個的移民經。阿姨,姨丈,舅舅,舅媽,加起來十六個人,民國六十年代一到紐約,反正男的大概先到大姨丈開的中國餐館洗碗打雜,女的不是洗衣店,車衣場,就是餐廳女侍。大姨丈很兇的,大舅舅手上現在都還有被油鏟狠狠敲打的疤。六姨丈則思鄉情濃,早期紐約很難看到中國人。他一到星期天,就一定千里迢迢從皇后區搭地鐵到曼哈頓城裡,要到Chinatown去看中國人。

然後,大概二十年前,所有的阿姨,姨丈,舅舅,舅媽,包括我的媽媽和妹妹,因為在Chinatown世界書局,無意中買到一本手寫影印的「美國郵局考試密笈」,全家人死背活背,每個人都考一百分,全都考進了郵局。她們一致認為,「這是全美國最好的工作!」

經過三十多年的打拼,每個家庭現在都好過了,經濟安穩,有車有房,表弟表妹們都是長春藤名校畢業。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每個家庭準備一道菜potluck聚餐,一整個餐桌豐盛極了,交換禮物鬧聲隆隆。妹妹和弟弟一直不喜歡這樣熱鬧滾滾的家族聚會,因為他們倆小時候借住紐約上州五阿姨家,寄人籬下,很有些陰影。

我從來一直在台灣自己孤單長大,在這樣的台美家族聚會中更是個冷靜的觀察者。我感覺,和同輩比起來,弟弟和妹妹不算是適應良好的第二代移民。在美國主流社會中沒有位置,回台灣闖蕩又不見成績,終究回到紐約,過著不上不下的人生。

表弟表妹們個個長春藤名校畢業,NYU史丹佛哥倫比亞,順著美國穩定的階級潛規則,按部就班進大公司,薪資福利樣樣不差,交換禮物總是Gucci、LV和Tiffany。不像一輩子節儉的媽媽,總是趁著季末大折扣,排隊搶購出清的GAP或Old Navy,在街角的九毛九雜貨店買廉價包裝紙,郵局夜班下班後,戴起老花眼鏡,一包一包用簽字筆寫上給各家小孩的禮物。在下雪的聖誕夜,手牽著妹妹的小女兒Ellen,隨意燉了一鍋牛肉,急匆匆趕往阿姨家的聚會。而妹妹上了中學的兒子Jordan,開始懂得這樣階級的差異,跑來我耳邊抱怨,「大舅舅,等下各家交換禮物的時候,你負責送阿嬤的禮物喔!好丟臉喔,我不敢送啦!他們都送好貴的禮物給我和妹妹,然後阿嬤每年都買好便宜的東西!」

我是台灣偶然造訪的家族客人,我不在乎暫時的丟臉。我幫媽媽分送她寒酸的禮物,將每家阿姨表妹送給Jordan和Ellen堆積如山的昂貴禮物好好收起來。我知道媽媽沒時間體會丟臉的滋味。弟弟跟妹妹根本不肯來參加這樣的家族社交,媽媽一個人,又要照顧兩個孫子,還要應付那麼多瑣事。媽媽甚至在餐桌上累到打盹,阿姨們紛紛取笑,「俊志,你媽媽最好命了,再怎麼吵都能睡著。我們一起在郵局做工啊,她中間十五分鐘break都能在廁所睡著!後來你老媽多天才啊,進廁所隨身帶一個小鬧鐘耶!」

三十年來,媽媽就靠這棟紐約皇后區的老公寓,隔海餵養了我們瀕臨破碎的一整個家庭。我還記得在美金換台幣一比四十的古早年代,媽媽固定寄來我們四個小孩的生活費,我和姊姊總是要從新店搭客運,一路轉車到當時住龍江路的外婆家拿美金,然後去衡陽路的地下銀樓換成台幣。外婆的臉總是很臭,她不懂離了婚的媽媽為何還要負擔這四個小孩的生活費?!

有一次過年,我們去外婆家的時機很不湊巧,被爸爸倒了錢的一個遠房親戚正在外婆家咆哮,我們躲在龍江路公寓的樓梯間好久好久。外婆終於派發了四個紅包給畏縮的我們,用很重的語氣教訓我們,「這些錢都是你媽媽在美國洗衣店做工一毛一毛賺來的!」

那天終於拿到媽媽寄來的美金之後,姊姊帶我們去遼寧夜市買有名的烤玉米吃,那是當時難得的奢侈之味。大火烈焰,一粒一粒的玉蜀黍卻烤得焦黑,硬到難以下嚥。少女的姊姊一貫溫婉,並沒多說什麼。喜洋洋的過年時節,她帶著穿著僵硬的新衣服的弟弟妹妹們,走過熱鬧的攤位,一路無語,臉上沉鬱著不屬於她青春年華的難堪。

姊姊帶著難得從新店鄉下到台北的我們,去看了春節大片《燃燒吧!火鳥!》黑暗的電影院中,我繼續把冷掉的焦黑玉米吃完,光影閃爍中童年熟悉的台北已成他鄉異國。我們沿著龍江路一直走到南京東路,走經過爸爸被法院查封的彩色沖印公司舊址。我們沒有人停下腳步,繼續往前走。這棟房子原來是外婆的資產,爸爸當年發跡之後,氣憤當年外婆瞧不起他這個新店的窮小子,賭氣高價向外婆買下,豪賭式地拓展他的事業版圖。

從小我們就訓練有素,會幫忙家裡沖洗照片。上官靈鳳、崔苔菁、鳳飛飛,好多女明星當年會一次沖洗一千張黑白照片,在電視台攝影棚嬌滴滴地簽名發送給觀眾。爸爸整個公司的員工徹夜趕工都來不及,每一台機器不停運轉,鬧烘烘地挑燈夜戰。負責幫公司煮飯的大姑姑,熱騰騰地準備一道道夜宵,炒米粉,芋頭粥,比農家收割時節還豐盛。我們小孩子幫忙晾曬相紙,剪紙裁邊,三乘五,四乘六,家家酒似地歪七扭八,一個個不支倒地睡著,被媽媽一個一個抱上樓去。

爸爸生意落敗之後,好幾次外婆、阿姨姨丈們聯袂來跟父親討債,爸爸一貫以高利為誘因,廣向親戚朋友借錢不斷開新的分公司,外強中乾,終於一夕倒閉。我看著他們辱罵著爸爸媽媽,上下穿梭,拿走一切可以搬走的機器家具。南京東路的房子變的好大好空曠。二樓有一個神秘巨大的儲藏室,廁所在一樓黑暗的所在,只剩地板還鋪著暗房沖照片留下的藍色塑膠防水格子。

爸爸開始常常在深夜起身,自己在一樓坐著抽煙,一片黑暗。媽媽白天牽著我們到對面華航旁邊的菜市場買菜,從公司櫃臺的抽屜拿一些零鈔,手寫一張借據放進去。

我從敦化國小放學之後,和全班同學直接到臨沂街的女老師家補習,補完已經天黑,還是不想回家。自己辦了洪健全視聽圖書館的兒童閱覽證,從臨沂街搭大有巴士過去。有一次太睏在公車上睡著,醒來竟然不知身在何處。我在路上著急晃轉著,彼時南京東路荒涼遼闊,連路燈都閃爍稀微。回想起來,這種迷路的感覺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在生命中時時接近。

************


書名: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作者:陳俊志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1/01/07
關於《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一位台美離散家庭的長子,用盡氣力寫字造像,重返時間流淌的三十年之間,與記憶拔河,為自己來自的破落家庭,用無比的愛與勇氣寫下一則則令人心痛的情書。

全書細筆刻畫一個台灣家庭的家族眾生相,透過文字與影像追索自身家庭傷痕與秘密,同時牽動整個世代的情感與記憶。更以一位同性戀長子的眼光,深具性別意識地耙梳了「家庭會傷人」背後種種社經歷史因素堆疊下幽微細緻的肌理。親見一個低階台美移民家庭的興衰,打造了一則台灣移民離散的時代寓言。

作者父親為台灣彩色沖印業第一個本土品牌——爵士彩色沖印店的創辦人,顛峰時期開了七家連鎖店,後因債務問題,父母遠走美國,包括作者在內的四名小孩留在台灣。從此一個家庭離散,分居台美兩地。內容分三部份:第一部份「父別書」寫父寄人籬下的滄桑童年,以及父子之間的愛恨糾結。第二部份「電影院裡的少年」寫性別認同與電影啟蒙,第三部份「有光的對岸,月之暗面」寫移民美國紐約的母親及其家族在異鄉生活的甘苦。

關於作者陳俊志

紀錄片導演,關注弱勢議題,用文字和影像實踐社會運動。常上街頭及媒體為同志議題發聲,作品社會性強烈。2007年,以台美移民家族史寫作計畫《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獲得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2008年,以高樹少年葉永鋕死亡事件為本,寫作《人間‧失格》,獲得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類首獎。2009年至2010年,以副教授資格應聘為國立中正大學駐校作家及駐校藝術家,開設紀錄片工作坊。陳俊志的紀錄片作品有《不只是喜宴》《美麗少年》《玫瑰的戰爭》《幸福備忘錄》《我的愛滋朋友》與《無偶之家,往事之城》《酷兒舞台》和《沿海岸線徵友》。歷年來作品獲邀參展巡演於各大國際影展,並長期於國內外校園進行性別多元教育的紀錄片放映及專題演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