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影史經典名片導讀──《大國民》Citizen Kane
 2009/11/25

【撰文/編輯部】


(圖/iLooK電影)

World Cinema Masterpiece

《大國民》是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年僅25歲時拍攝的一部天才之作,是美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實驗影片,也是世界電影發展史上與《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波坦金戰艦》The Battleship Potemkin齊名的里程碑式的傑作。《大國民》屢次被美國電影研究院(AFI)推舉為美國100部電影傑作第一名。英國權威電影雜誌〈視與聽〉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由全球最頂尖的導演和影評家參與的「世界電影十大佳作」評選中連續3屆都將《大國民》選為榜首影片。楚浮於1975年說:「從1940年以來,電影史中一切有創建的東西都來源於《大國民》和尚雷諾(Jean Renoir)的《遊戲規則》The Rules of the Game。」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則稱讚這部影片「從形式到理念,這都是一個意義重大、果實累累的貢品」,「即使奧森威爾斯只拍了《大國民》、《安伯森大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他仍有資格在電影史慶功的凱旋門的顯赫地位刻上他的名字。」

總體來說,奧森威爾斯此片在影片敘事結構、主題、鏡頭運用、燈光照明、剪輯和聲音等方面,幾乎都與好萊塢的類型電影觀念形成了極為明顯的區別。威爾斯在影片中所表現出的實驗和探索精神,以及對於電影美學所作出的傑出貢獻,使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輝煌的足跡。

時代背景

1941年5月在美國上映的《大國民》是美國雷電華出品的影片,雷電華是當時美國五大公司中最具冒險精神的一個,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和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都是其旗下導演。《大國民》誕生前後的歐洲和亞洲都在經歷毀滅與生存的重大生命變奏時刻,但美國卻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繁榮。美國在身殘志堅的總統羅斯福的強勢領導之下,不但成功擺脫「大蕭條」的困擾,而且藉著二戰的軍火工業振興了經濟,一舉成為超級強國。四○年代美國強國地位的確立在社會文化上的具體表現就是好萊塢電影體制的全面形成,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現象就是經典劇情片的大量湧現,經典寫實主義創作風格達到了高峰,《亂世佳人》、《魂斷藍橋》、《北非諜影》等影史最經典的劇情片都誕生於這個時期,而《大國民》就是這個高峰的巔峰頂點。


(圖/iLooK電影)

經典班底

在《大國民》中擔任攝影的葛雷托蘭(Gregg Toland)在加盟劇組之前已經是好萊塢頗有名氣的攝影師,《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寒夜琴挑》Intermezzo: A Love Story 1939、《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都是其重要作品,《大國民》之後他還完成了《小狐狸》The Little Foxes、《黃金年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等作品。不過必須指出的是,影片的攝製技術和創意雖然在當時有天外飛仙之感,但其實大部分都是來自威爾斯,比如那些大仰拍鏡頭,威爾斯都是命令攝影師直接把地板挖了,然後將攝影機埋到地下而拍出來的。

影片的配樂師是當時還默默無聞的伯納赫曼(Bernard Herrmann),《大國民》算是其小露身手的一次嘗試,赫曼為影片譜寫出了一系列蒙太奇音樂,透過音響來轉換場景。

剪輯師是後來執導《真善美》、《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的羅勃懷斯(Robert Wise),懷斯曾透露威爾斯很少參與影片的剪輯。為了讓片中紀錄片那段更真實,懷斯想出一招,把底片拿到水泥地上磨,擦出那種經過太多次放映機才會有的「刮痕」。

《大國民》的化妝較少為人提及,但如果不查閱背景資料,觀眾根本猜不出每個演員的真實年齡。據說威爾斯在他演出的影片裡從來就沒亮過自己的真鼻子。該片的化裝雖然不像扮演猩猩那樣徹底改頭換面,但於細微處見精神,就以那場跨越九載的早餐戲及兩位演員年齡的微妙變化,就可以看出化妝師具有完美主義傾向。

影片所有演員都來自威爾斯以廣播劇和舞臺劇見長的水晶劇團,幾乎沒有電影表演的經驗,但除了極少數的特寫鏡頭,所有演員的表演都非常自然,奧森威爾斯本人扮演的凱恩一角迄今仍是電影表演的範例。

獨樹一幟的敘事方式

《大國民》主要敘述報業大王查爾斯福斯特凱恩(以「報業大亨」威廉魯道夫赫斯特為原型)的一生。影片主要依託兩個主情節展開:凱恩的生活和湯普森的調查。在講述故事的時候,威爾斯使用了柴契爾、伯恩斯坦、李蘭、蘇珊以及雷蒙這五位當事人各自描述的方式。觀眾在觀看影片的時候會發現,唯一直接面對凱恩是他死亡的時候。其它時候,不是出現在新聞短片中,就是存在於其他人物回憶裡。這個處理方式,使這部電影如同一個人物的肖像,一個從不同角度探討該人物的研究。

影片運用多個敘述者來傳達故事資訊也使其擁有許多功能。它提供了「真實」的描述,而且呈現凱恩複雜的多面。還有,這些人物的敘述如同蘇珊的拼圖一樣,引起觀眾的好奇心:他是如何逐漸失去朋友及妻子的?這種多重敘述的手法是用來模仿真實生活的現象,利用片斷、不連續的資訊來引發好奇與懸疑。如果我們要去追查「玫瑰花蕾」謎底及觀察凱恩未曾公開的個人世界,我們就必須相信我們所看及所聽的是真實發生過的。

所以影片不只是透過因果與時間的原則創造影片的整體性,同時也借敘述的模式製造好奇、懸疑,以及片尾的驚奇效果,完成一個統一體。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湯普森幾乎沒被賦予過性格特徵,我們甚至沒有看到他的正面,這具有特別的含義和功能。因為假使我們看清他,或者知道他的性格、背景,他反而會變成主角,而影片更關注的是他的查訪而非他這個人。

【更多精采完整內文請見《iLOOK》11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