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建築獎大師:尊重地景 讓醜變美

西塞的作品注重與地景融合,左圖為Siza近半世紀前所設計的波諾瓦餐廳,屬於於建築與地景共生的精彩小品。右圖為去年甫落成的葡萄牙伊貝拉基金會展示館,立面開口處的設計,將自然光與室內空間完美結合。
圖/學學文創提供

「對於建築,我追求的是簡單(simplism)和準確(clarity)。」1992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阿爾瓦羅‧西塞(Alvaro Siza),昨天來台舉行專題演講「低限的高度」。他表示,建築師的責任就是讓「醜東西變美!」

西塞此行也將勘查位於中部的台豐高爾夫球場,準備進行重建的設計。台豐高爾夫球場成立於1981年,是台灣中部早期開發的球場之一,已有30年歷史,也是全國唯一每年主辦兩場國際公開賽事的球場。


圖/聯合報提供
今年夏天,台豐高爾夫球場董事長林伯實親赴葡萄牙拜訪76歲的西塞,邀請他主導球場的重建案,獲西塞同意。西塞的設計項目包括高爾夫球場會館,山坡上的小禮堂、渡假屋與全區景觀工程。這也是西塞繼韓國首爾之後,在亞洲的第二個作品。

林伯實表示,台灣過去邀請國際大師設計的作品,多是高大、注重外型的「地標建築」;此次他邀請西塞設計的高爾夫球場,卻是不重視外型、強調融入地景的「地景建築」。他想證明,不只高大的建築可以是地標建築,尊重地景的建築最後也能成為地標建築。這也將是台灣第一座邀請普立茲克獎大師設計的高爾夫球場。

協助邀請西塞的東海大學教授劉舜仁透露,西塞以重視地景、關注當地文化樹立個人特色。此次打動他設計台豐的關鍵,是主辦單位提供大量台豐球場附近鹿港、員林移民社會的資料,引起西塞的興趣,「這不只是打造台豐高球場,更是反射台灣中部移民社會的縮影!」

雖是首次訪台,西塞說,台灣和葡萄牙在四百年前大航海時代已產生連繫。台灣在世界地圖上的另一個名字「福爾摩沙」,便是葡萄牙人命名。他認為,「福爾摩沙(葡語『美麗』之意」不只是景觀、身體上的美麗,還是精神上的美麗!」

演講中,西塞用為巴西設計的伊貝拉基金會展示館為例,展示他設計的過程和理念。他在螢幕上秀出為這個案子畫的多幅紙上草圖,「我喜歡在紙上素描各種瘋狂的想法,直到想出解決方法!」

西塞透露,他總是先在紙上畫出各種幾何形式,找出排列組合的方式,最後完成空間的布局,「我喜歡素描時自由自在的感覺,不像電腦繪圖每個動作都受到限制」。在他畫草圖的同時,辦公室的同事也把草圖輸入電腦、進行數位設計。

西塞透露,他小時候住在醫院裡,對於病房窗口的景觀一看再看,最後感到厭煩。這段醫院經驗影響他對「景觀」的看法,「景觀應該一點點、局部局部地慢慢揭露,而不該隨時隨地都能看到!」

西塞的作品多數是寧靜、純白的幾何型建築。聽眾問他為什麼「喜歡白色」?他大笑表示,受當地環境和風俗影響,白色是最適合西班牙、葡萄牙的建築;而做具社會意義的公共建築、住宅時,選擇白色是因為容易修繕。他認為,建築的顏色選擇「完全是看基地環境」,建築師不應該有自己特殊的偏愛。

為什麼到76歲還願意接案子、做建築?西塞回答:「我就是喜歡畫畫!」他表示,從八歲叔叔塞給他第一支蠟筆開始,他「一直畫到現在,未來也將一直畫下去!」


重視在地文化 古今共存

留著落腮鬍、菸不離手、一得空便抓著筆在紙上塗塗畫畫的阿爾瓦羅‧西塞(Alvaro Siza),被紐約時報形容是「舊時代的知識份子」。他以知識份子自居、對在地文化、地景的重視與尊重,也的確是這個世代建築師所罕見。

西塞1933年生於葡萄牙波爾圖附近的港口小鎮Matosinho,他原本想進藝術系學做雕塑,在父親反對之下改讀建築,進入波爾圖高等藝術學院學習建築。

葡萄牙現代主義者Fernando Tavora,是西塞大學時代的老師與第一份工作的老闆。Tavora熱愛傳統,卻認為無法面向現代的建築,是沒有創意的建築。如何讓傳統與現代共存,成為師徒倆一生奮鬥的目標。

西塞開始執業時,正是葡萄牙結束獨裁政權、向世界打開國門之際。受到外界的刺激,葡萄牙開啟一場回歸本土的建築運動,對本土建築進行全面性的研究。

西塞的建築語言樸素、簡淨,他的建築多屬小尺度作品,與地景緊密鑲嵌。他的早期作品如濱海游泳池與濱海的波諾瓦餐廳,就像是從大海與岩石中「長出來的風景」。

即使成名後拿遍世界各大重要建築獎項,西塞的作品也很少離開歐洲,三年前才首次踏入亞洲。

比起搭飛機世界趴趴走,西塞更樂意躲在家鄉的小咖啡館裡畫素描、抽雪茄找尋靈感。然而這其實是一種更值得尊重的「在地」建築態度:不受全球化建築潮流的影響,西塞深刻與堅持地持續實踐他的建築理念,在他所熟悉的土地與文化之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