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百年凝視/原民文物 返鄉路迢迢
聯合報╱本報記者周美惠  2009.06.28 03:21 am

兩位泰雅族耆老觀賞「百年來的凝視」特展中,從日本重返故里的台灣原住民文物。
記者陳再興/攝影

一位平埔族後裔,多年來,幾乎每年都向某個擁有豐富原住民收藏的國家級博物館,「追索」老祖宗在日據時期輾轉流入博物館的傳家寶。

頗富盛名的布農族陶藝家阿廣,為追求傳統陶藝的再現,從台灣追到日本某博物館參觀,當他在典藏庫房裡與老祖宗的陶器相認時,竟跪下去抱住它嚎啕大哭,接待他的日本館員大為感動,答應只要是他想看的資料都能出示,日後兩人並結為義父義子。

文物離開部落
歷史偶然的錯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百年來的凝視」特展,最近從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借展百餘件台灣原住民文物,離開原鄉已逾百年的文物「重返故里」成為佳話。原住民文物是如何流出去的?博物館典藏的原住民收藏,未來有無可能回到原主人懷抱?也成為話題。

台灣原住民文物何以離鄉?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典藏研究組主任林志興說,原住民部落的集體印象是「日本人買走了」。日據時期,日本學者伊能嘉矩、鳥居龍藏、森丑之助是第一批有系統收藏台灣原住民文物的先鋒,到了中後期的馬淵東一、瀨川孝吉及鹿野忠雄等名家更是一批批地買。

日本究竟擁有多少台灣原住民文物?數量難以估算,林志興認為,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應居首位,擁有近5100件原住民文物。日本天理大學附設的「天理參考館」數量逾1700件居次,而國立東京博物館也擁有近千件台灣原住民文物。日本光是已知擁有蘭嶼達悟族文物的單位就有22個,可見收藏之豐。


從東部排灣族流傳的青銅刀柄,是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從日本借展「重返故里」的焦點展品之一。
記者陳再興/攝影
 
爭取文物返還
已成世界潮流

面對流出原鄉的文物,林志興分析,原住民的感情「總是夾雜著驕傲和失落」兩種心情,原住民知識界開始注意到展示的主體性、爭取「文物返還」聲音漸起,特別是經由「病態取得」(強制徵集、沒收、戰爭掠奪或欺騙等手段)的文物爭議最大,已在全世界形成要求文物返還的運動。

另一個普遍為國際上認同的是「會不會侵犯主體文化的禁忌?或因某種神聖器物的流失導致無法進行祭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人員楊翎說,加拿大博物館界曾與加拿大原住民達成協調,贊同文化機構歸還「原住民人骨遺骸以及其他神聖器物給適用的原住民」,配合特別重要的文化儀典,也可考慮選擇一些器物回歸給原來的社群。

然而,有些時候原住民文物的流出,「是日據時代學者的收藏,或殖民政府為展覽的需要徵集而來。」國立台灣博物館館長蕭宗煌說。在國民政府接管之後,這些文物已經成為「國家財產」,問題已非博物館本身可解決。

在這種的情況下談文物歸還,蕭宗煌擔心,一旦文物回歸個人,有可能因變故再度不保。更為外界憂慮的是,回歸部落之後,文物的保存環境,很難如博物館所能提供的恆溫、恆溼等專業條件。

累積足夠實力
回歸才有意義

一心想復原泰雅族服飾的原住民藝術家尤瑪達陸,曾赴美國考察原住民文物歸還議題,發現這些部落都是在具備保存的能力之後,爭取到文物返還。因此,她認為部落應該先培養族人「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文物」、進而「找回自己再現祖先文化的能力」。以現階段來說,必須先培養人才,進行研究、教學、保存和分享。等到累積足夠的能力「再要求文物能回到自己的土地上!」

林志興則說:「與其汲汲追尋棘手的文物返還,不如先研究如何建立合作共享的機制。」讓人感慨的是,過去台灣的文化機構普遍欠缺與原住民「分享」的機制。

如尤瑪在10多年前想跟文化、研究機構商借泰雅族織品以進行復原研究時,多年來不得其門而入,眼睜睜看著部落老成凋零,「文化脈絡已經一去不返了」。所幸這種情況近年已有改善,尤瑪也充分體會文物返鄉「路還很遙遠」,唯有「實踐才是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yoganadan 的頭像
    anyoganadan

    私.雜記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