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漂浪島嶼:社運的動與靜—後330的徬徨

蘋果日報 2014年04月02日00:00 

漂浪島嶼
 
50萬人,七點一到,準時消失,各界喻為超高水準的運動。只是看了,一個自我設限的社運,去掉壓迫性,讓人有點無語。
 
人民集體上街展現意志,在有感的國度,人數就是力量,的確官員自感羞愧,讓公共議題有轉圜空間。但是面對牛皮政府,群眾人數,特別是安靜的群眾人數,一旦失去對政權的壓迫與顛覆性,就只是抽象的統計數字,成為忍龜縮忍耐就過去的街頭浪潮。
 
台灣有太多數十萬人上街的運動,從紅衫軍反貪腐,全民反核,白衫軍求真相,到黑衫軍反服貿,群眾上街展現意志,萬分動人,但是上街之後呢?追真相沒真相,反核四棒照插,修法案一樣拖,甚至反服貿不退回。
 
當社會運動開始自我河蟹(和諧)化,政府當然一皮無難事。
 
運動原本就是一個動態過程,從靜的上街、靜坐,到動的佔據、衝撞,原本就是一個交錯運用的策略,重點是靜與動,得視政府的反應與態度,而不該是自我弱化,自我設限,讓數十萬人成為安靜的場景,政府鬆口氣,下次再來二百萬安靜人群又如何!
 
反服貿運動,從早期街頭陳情抗議無效,到去年930首度衝進立院,再到今年318佔據議場,就已經是面對牛皮政府,被迫採取衝突佔據的策略。324的衝撞佔據政院,實際上更是佔據立院後,面對黨政合體的政權,以行政權緊壓立法權下,必須進行的衝撞。
 
如果,學運以反黑箱服貿為名,真正的黑箱在行政院,從擬定草案、談判簽約,舉辦公聽,甚至送進立院的背書式審查。那麼立院30秒粗暴通過送院會,引發憤怒該衝突攻佔,政院半年黑箱簽約,就不該衝突攻佔。
 
不是攻下一個灘頭堡,就開始以和平理性為設限,去審視、規範其他的運動衝撞,甚至更荒謬是在全民上街時,自我標榜起絕不衝突、準時收場的高素質公民運動,如果是這樣宣示,那麼318何必去佔議場,一樣鎮江路上晚會辦一辦,一樣有素質收場,展現公民風範。
 
並非宣揚社運非得走到汽油彈紛飛,人民警察頭破血流,台灣此刻或許還未走到那一步,但是又如何將一場場社運,馴化成聚聚就散的公民運動,依照政府劃的區域,給的時間,警察連哨聲都不用吹,一大群人就無害散場。
 
很不幸!在這個百年國度,台灣的社運進程,大都是對峙衝撞出來,而非只靠靜態的陳情抗議,無論520農運、廢除刑法一百條、要求總統直選,甚至反杜邦、反五輕,惡性關廠事件,那一場不是人民血淚抗爭,一吋吋爭得一點點成就。
 
反服貿,抗爭許久,從去年街頭抗議,機場圍堵、舉辦記者會,闖進立院,政府可有在聽?要不是加劇衝突攻佔議場,如何引發社會關注?甚至在馬王相鬥下,取得議場佔據時機,但是卻開始面對無盡的漠視消耗戰,若不是324的攻佔引發血腥鎮壓,如何再起波瀾,顯露政府的鐵血,在國內國際壓力下,政府被迫開始應對,甚至讓人民憤怒,引發50萬人群湧上街。
 
50萬人上街,成為總決戰時刻,如何形成壓力,成為決勝關鍵。但是,過度強調的克制,自陷素養的展現,連逾時都不敢,連勸離都不必,如此安靜的潮來潮退,的確是寫下公民上街的壯闊歷史,但是對於運動的目的,卻無重大的推進。甚至在抗爭過程中,二度拋出「趕衝自己去」的切割言詞,變成自己衝,各方助,別人衝,快切割的抗爭場景,讓人有些心痛。
 
目前,五十萬人上街後,只是換來無感總統一句,「請學生退出國會,溝通大門依舊敞開。」,當政府看破運動的無威脅性,就是一樣賴皮。
 
330公民上街,像是一劑巨大興奮劑,讓人覺得氣力倍增,但是藥退之後,卻是萬分空虛,甚至都覺得拼那麼久,那麼多人出來,政府依舊無感沒變化,連50萬人群起上街,依舊無力的感受下,進而形成佔據群眾消退的反挫力道,讓一個運動走向週期之末。
 
330後,政府最懼怕的時刻安然渡過,接下來就是利用立院無法審民生法案的輿論反制、以及等待架禍王金平清場前的拖延,都將會重挫青年學運的士氣,讓太陽花學運,面臨光榮撤離或悲情抬離的選擇,或是如野草莓學運,苦撐二個多月後,結束廣場佔據,轉入校園宣導培力,運動悲情告結。
 
在這個全民興奮時刻,書寫此一文章,很不適時,也不恰當。但是,看著無良政府不斷欺凌民間、餵養財團,社會公義之心,不斷起而抗爭,偶有一兩件引發軒然大波,全民上街,對政權形成重大壓力,直鬥鐵血威權統治的核心,卻在太壓抑的和諧化下,讓社運成了誓師大會。
 
一場330形成不易,它是若干社運的動與靜,在不同時空中不斷堆壘而出的能量,形成一股社會的巨波,它的影響不該只是民意展示性,更該含有街頭壓迫力。如果一場創造歷史的330公民群起,只是依附官、媒重視的無暴力、夠乾淨,卻讓運動走向河蟹化,那麼政府何需怕什麼,9%支持度依然撐到今日,再爛也是馬耳東風。
 
社運有其動與靜,當面對一個保守穩定的社會,社運的本質即是衝撞,只是在強度與力道上,有所討論,有所選擇,一旦社運衝到回歸社會和諧,甚至成為必得照本演出的緊箍咒,缺乏威脅性的弱化社運,只是讓牛皮政權在一場又一場無害運動中,歡天喜地,持續鞏固威權統治。換句話說,一旦社運趨於穩定,讓政府探得理路,開始進行消耗戰、放話戰、反制戰,回到社會常軌去欺凌抹黑,社運就是輸!
 
太陽花學運展現許多青年創造力,應該可以為台灣社會,喚起更多覺醒,集合更多公民力量,改變現有不義體制。但是330之後,讓人興奮,卻又徬徨,反思歷經309反核、803送仲秋、330反服貿等數十萬公民上街,一次次自我克制、避免激化,但是政府改變多少?悔悟多少?社運是人民追求公義的武器,在過程的動與靜中,永遠該深具彈性、捉摸不定,保持運動該有的威脅性,才能在衝撞與談判之間,取得成果、平反正義。
 
幾年來,幾場大型社運之後,台灣各個團體已經相互接觸整合,雖然議題各不相同,但是彼此能夠迅速串聯分工,已經形成台灣民間的社運聯合。也許該是相互討論的時機,面對現今以及未來的政府,不斷向財團、中國、國際靠攏,犧牲人民生存權益,新的社運模式如何開展,甚至如何在動靜之間,展現人民壓力,取得更大成果。
 
這是一個與時間競賽的時刻,更往後歲月,吞噬的力量更繁複,台灣民間必須有新的社運思維,以及抗爭策略,才有可能面對未來的霸權巨牆。

【編按】
最即時的新聞、最銳利的評論,都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蘋果日報》即時新聞開闢名家專欄,每週刊出日期如下:
星期一:黃國昌、王丹
星期二:南方朔、楊照
星期三:漂浪島嶼、賴士葆
星期四:膝關節、楊志良
星期五:林飛帆
星期六:羅文嘉、柯一正
星期日:彭明輝、劉寶傑

330凱道反服貿。資料照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