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精心打造iPad App 台灣業者甘苦談
2012/01/12
【聯合新聞網/台北訊】

相較於大陸積極發展手機閱讀、網路文學,台灣近年的數位出版創意,有不少匯聚於iPad。「作品的誕生與數位閱讀─兩岸三地華文創作與數位出版論壇」,邀集各家業者分享iPad App製作的箇中甘苦,讓人一窺數位出版品誕生背後的故事。

座談會:iPad 與數位內容創新─台灣精彩案例
主持人:秦綾謙
與談人:
‧《VOGUE APP》─廖梅淳 (台灣康泰納仕樺舍集團總經理)
‧《bella儂儂APP》─陳惠南 (遠傳電信產品開發處協理)
‧《天下雜誌 iPad版》─鄭淑儀 (天下雜誌副總編輯)
‧《聯合報Plus》─張立 (聯合報編輯部匯流副總編輯)
 廖梅淳:iPad App的重點在「品牌、內容、全載體、社群」。


台灣康泰納仕樺舍集團總經理廖梅淳。記者屠惠剛攝影
當我們做完《VOGUE APP》後,發現沒有任何一個App能將雜誌社面臨的市場挑戰、廣告主、讀者的期待,全面解決。App只是所謂的「武力展現」,內容業者為了數位累積know-how所經之路,卻不是萬靈丹、不是那道光,也不是平面雜誌業者面臨市場改變,只要做App,光明世界就會到來!並不是!

重點如果不在App,重點在那裡?重點「在品牌、在內容、在全載體、在社群」。去年三月我們決定做App,到現在最大的體會在「always go back to basic」。如果照片不夠好,加上再多酷炫的互動、特效、影音,讀者透過這互動的載體,他雖然期待有互動效果,但重點還是在於你的內容夠不夠好。是不是都在訴說同一個品牌精神?而且品質是一致的!

iPad只是一個長的比較美的上網工具,或許你能統計每一頁內容被讀者喜歡的程度,多少人花多少時間在這頁面上,這是以前紙本無法做到的。你可以很直接的跟讀者溝通,它不再是單向的出版,而是互動的!為什麼我們說App是「社群」的?今天我們不管經營何種內容(iPad、影音、手機App),經營FB,都需要把遠端的那位當作是溝通的對象。至於「全載體」的概念是,只要這個載具可以呈現客戶要的內容,我們都要去嘗試。

製作App最大的挑戰是來自時間和人力。技術部門必需更緊密的與編輯部門合作,將紙本轉變成數位化可說是血淚史。為了創造360度的視覺,我們將鞋子放在餐廳轉盤上每個角度去拍,利用吹風機創造「流蘇高跟鞋」360度的呈現。

公司只有我和幾位主管知道App下載的數據,我不是不願讓更多同事知道,而是怕他們知道會受挫,因為他們付出很大的努力與時間製作。我們從一開始做App的目的就不是要獲利,是要讓同事們轉型,從編輯變成內容創意的製作人(Producer)。

陳惠南:如何讓讀者為App付費 還在萌芽期


遠傳電信產品開發處協理陳惠南。記者屠惠剛攝影
電信業者較能分析客戶在行動載具的使用行為,將資訊提供給內容夥伴的編輯團隊。遠傳電信與城邦合作推出《bella儂儂》App,經歷過磨合期,因為數位內容在流程、設計理念上,都要擺脫原來編輯的思考模式,去思考要講一個怎樣的故事。

電信商推出App的目的是想要服務用戶,將他們喜愛的載具和內容整合在一起。免費時可以每天有上萬次下載量,但當免費期結束,下載量降到20、30次。消費者對價格是敏感的,儘管是好東西。所以內容付費在台灣市場需要時間教育,製作者都希望把內容做好,但如何讓大家把錢掏出來。我自己的觀察,大家對於數位內容覺得不夠精彩、分類不夠好,呈現方式也不是消費者要的,但是消費者要什麼?是一個大哉問。

數位年代的讀者已不是從年齡來區分,而是從社群來區分,分眾化要做得清楚一點。

鄭淑儀:雜誌App的重點 還是在內容


天下雜誌副總編輯鄭淑儀。記者屠惠剛攝影
天下做App也想延續原本的品牌精神。App是另一種提供讀者服務的載體。天下重視「內容」,所以我們的App有幾項製作原則,首先要建立一個利於閱讀的環境:重視最適字體大小、字間、行距、段落天地左右等;另外是強調不干擾的美感,簡單的操作;依據雜誌內容,動態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不做無謂的效果。同時將文字化長為短︰切割文章變成塊狀閱讀;將圖片化繁為簡︰將複雜圖表分層出現。美感、設計精神、圖片、影片品質要求都與雜誌相同。

推出App一年的經驗,告訴我們App並非雜誌救星,而是一種閱讀的裝置。天下企圖在原本紙本雜誌外,開拓新的讀者,特別是年輕的讀者,運用互動與新的裝置。這個目的也達成了。

App推出時賣5.99美金,我們希望與紙本的價格相同。但台灣讀者付費習慣還沒有養成,所以上市後,和免費內容的下載量相比落差非常大。後來我們調降為4.99美金,而下載量處於穩定成長中。很多人是透過天下的App,變成長期訂戶。因此我們沒有悲觀到認為這件事不可行,但會認為是需要時間的。

App開發過程的血淚史很多,但初期都不敢投入太多人力,因此大家都是身兼數職來完成,在盡量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完成。

我們每一期都有讀者意見調查,也都有讀者提供不同的迴響。其中311日本地震那期,有一位讀者來信說他曾是雜誌忠實讀者,後來不再訂閱,直到看了iPad版更了解日本大地震,而決定重回訂戶群中。他說雜誌的重點是內容,而非輔助的互動功能。所以,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內容」,技術是讓內容能夠展現得更好。

張立:讀者群變多了 競爭者也變多了


聯合報編輯部匯流副總編輯張立。記者屠惠剛攝影
聯合報雖然是60年的報紙,《聯合報Plus》App卻是到2011年9月才上架,非常年輕。從傳統報業要轉變成數位匯流的產業,要從過去羨慕很炫的技術,又回到閱讀原點:讓閱讀變的便利、順暢。傳統編輯需要進行思考轉變。

我們App的讀者以全球華文市場為主,從下載率看來,美國與大陸地區也還是有一定市場。我們容納多數的報紙新聞,增加休閒娛樂內容,並增加照片Slide show、影音新聞等內容架構。還有天氣、星座、農民曆….等,盡可能滿足讀者對內容的需求。

新聞App有收費的困難度,《聯合報Plus》App是免費下載的,最高是排行第二名。現在的狀況是,讀者不付錢而我們又必需提供內容,而內容是否需要與紙本做區隔,才不至於流失更多紙本讀者,這是我們會面臨較大的問題。

數位出版後,我們的競爭對手有雜誌、電視公司、電信公司,甚至是建設公司、金融業者,他們都各自有內容,有App,他們都是潛在的競爭對手。他們原本是報紙的廣告主,但當他們都擁有了媒體的權利,就可以各自將內容提供出來。

在這個時代,我們已經很難找到每天把一份報紙每篇從頭讀到尾的讀者,他們或許只看部分內容。但數位化,讓讀者變多了,他們可能同時下載很多內容來看,讀者也變廣了。在一個行動載具發達的年代中,提供越來越多的想像,讀者群會越來越多,市場會越做越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yoganadan 的頭像
    anyoganadan

    私.雜記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