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多變畢卡索畫展開箱 9成首度來台


畢卡索特展昨天開箱記者會,圖中為「朵拉‧瑪爾肖像」,到場貴賓從左至右依序為:畢卡索美術館代表伊莎貝拉、美國世界日報台辦處主任沈珮君、君品飯店總經理夏基恩、廣達基金會副執行長楊秀月、台新金總經理林克孝、聯合報系金傳媒集團執行長楊仁烽。
記者鄭超文/攝影

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畢卡索作品展,本月十八日將在台北歷史博物館展開。六十二件展品都來自巴黎畢卡索美術館,集結他十四歲到九十歲的佳作,保險金額高達三百億台幣,創史博館特展紀錄;為分散風險,長榮航空特別分作八趟班機載送畫作,可見展品之珍貴。


「世紀大師畢卡索」特展昨天開箱,畢卡索名作「擁抱」搶先亮相,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合力搬運畫作。
記者鄭超文/攝影
「世紀大師畢卡索」特展,展品包括四十九件油畫、六件版畫、七件銅雕,另有五十件畢卡索相關攝影。沿著展區,觀眾不但能完整欣賞畢卡索從藍色時期開始的八個時期風格演變。畢卡索一生將之入畫的有七位愛人(來台灣展出的有六位),以及她們為他生下的四位子女,有如走過他藝術與情愛交織的一生。

主辦單位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指出,畢卡索一生離不開女人,追求變化,藝術史上罕見前後創作風格如此不同的大師。巴黎畢卡索美術館代表伊莎貝拉指出,該館因二○○九年起整修兩年,展品才有機會環遊世界,這次特展有九成、五十二件作品是首次來台。

主辦單位之一聯合報系金傳媒集團執行長楊仁烽表示,畢卡索是廿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很謝謝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引進該展;也特別感謝主要贊助台新銀行、共同贊助中華電信、公益贊助廣達文教基金會與力晶文化基金會、指定酒品保樂力加、指定運輸長榮航空及指定飯店君品酒店等企業,對該展的支持。

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表示,台新繼贊助聖彼得堡芭蕾舞團「天鵝湖」後,持續贊助目前在台中的夏卡爾展,及將來的畢卡索展,台新藝術獎入圍展則在高雄美術館舉行,「六月是台新的藝術月」。他也推崇畢卡索的偉大說,「十四歲時,我看到畢卡索十四歲的畫作如此高明,就知道自己無法當畫家;是畢卡索遏阻我免入歧途!」


「世紀大師畢卡索」特展將於六月十八日在歷史博物館展出,這是台灣歷來規模最大的畢卡索作品展。圖為巴黎畢卡索美術館代表伊莎貝拉,介紹畢卡索畫長子保羅的「扮丑角的保羅」。
圖/鄭超文
昨天在開箱記者會上,畢卡索以和第一任妻子歐佳生的兒子保羅為模特兒的「扮丑角的保羅」,搶先亮相。伊莎貝拉指出,畢卡索常令人聯想立刻臉孔扭曲的立體派,這幅則以輕快筆觸寫實勾畫出保羅的表情,讓人看到畢卡索充滿親情的一面。

繪於十二年後的「朵拉‧瑪爾肖像」女主角,則是畢卡索在第三任情人泰瑞莎後,結識的新歡。伊莎貝拉說,當時泰瑞莎才剛生女兒瑪雅,畢卡索分別畫了朵拉及泰瑞莎;兩作品雖只差幾周,風格卻迥異。這些包括瑪雅在內的畫像,都會在展中出現。

史博館副館長高玉珍指出,畢卡索從小在女人堆長大,展間將從他十四歲畫作「赤足的紅衣少女」開始,以九十歲畫作「母與子」結束。

畢卡索特展昨天開箱記者會,圖中為「朵拉‧瑪爾肖像」,到場貴賓從左至右依序為:畢卡索美術館代表伊莎貝拉、美國世界日報台辦處主任沈珮君、君品飯店總經理夏基恩、廣達基金會副執行長楊秀月、台新金總經理林克孝、聯合報系金傳媒集團執行長楊仁烽、法國在台協會文化處長金默言、史博館長張譽騰、力晶基金會執行長詹曼君、畢卡索美術館研究員及代表、史博館副館長高玉珍。


余光中:來享眼福──迎畢卡索特展

為慶祝畢卡索誕生一百三十周年,聯合報系即將在歷史博物館舉辦他的特展,其盛況當會比美一年前轟動台灣文藝界的梵谷大展。

半世紀前我曾發表〈畢卡索——現代藝術的魔術師〉長文,介紹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這位藝術家,並以God proposes, Pablo disposes.為副題。這句話套用的是西方的成語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相當於中文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把它倒過來說,意為「謀事在天,成事在人」。人就是Pablo,畢卡索之名:也就是說,造化當前,只等畢卡索來安排。好像這麼推崇還嫌不足,我在文章一開頭就更強調:「上帝第六天造人,第七天休息,第八天造畢卡索。」

畢卡索在現代藝壇是一位聚焦的人物,不但承先啟後,而且影響深遠。他是西班牙人,自然而然繼承了本土的傳統:華麗、凝重、悲沉,加上西歐藝術在十七、十八世紀那種神奇、怪誕、過分裝飾的巴洛克風。此外他更吸收了希臘羅馬的神話、非洲的原始藝術、北歐的歌德精神,以及文藝復興以降直到庫爾貝的自然主義。他轉益多師,左右逢源,更像一位眼明手巧的「神竊」,善於轉化古人的名作為自己的創新,先後將維拉司凱斯、戈耶、大衛、德拉庫瓦、馬內等各家的作品脫胎換骨,簡直像「用典」一樣。

另一方面,畢卡索對西方藝術的影響也十分深遠,尤其以畫面的結構為然。遠有塞尚用立體幾何的井然秩序來重整被莫內捕光捉影、只追求瞬間印象所解構了的自然,近有馬諦斯等野獸派那種耽於官能、放縱線條與色彩的失衡和反智,畢卡索與布拉克把視覺世界解構為分析的立體主義,然後又把殘山剩水重新組合,成了綜合的立體主義。這種新視覺令人聯想到中國水墨畫「造山運動」的各殊皴法,影響了整個歐洲藝壇:未來主義、純粹主義、構成主義、光譜主義,甚至抽象主義等等,都多少受其啟發。就連浪漫而神秘的夏卡爾(Marc Chagall),也向它習技。

畢卡索如此成功,首要當然暫於自身的天賦與努力,但也有賴九十二歲的長壽。從小他就流露畫才;他父親也是畫家,早在他十三歲時就把畫筆交給了他,表示傳下了衣缽。他的夙慧顯現在早年的作品,雖然只是寫實,卻已很有把握,不下於羅特列克的少作。二十三歲那年他開始定居於巴黎,從此漸漸融入了巴黎畫派,終於成為藝壇的領袖。他的創作時間,從少年到耄耋,約為梵谷的七倍,所以畫風的變化歷經藍色時期、玫瑰時期、原始時期、立體主義時期、鉛筆畫像時期、古典時期、變形時期、表現主義時期、田園時期等等階段,不但多變,而且多產,作品當在二萬件以上。

從六月十八日起在史博館開幕的「畢卡索特展」,雖然不見他的名作「亞維農的姑娘」、「少女照鏡」或「格爾尼卡」,但入展的六十二件中仍有「扮丑角的保羅」、「持尖刀的女子」、「朵拉瑪爾畫像」一類的精品,值得台灣有幸的觀眾把握史無前例的良機去仔細欣賞,大飽眼福。(作者為知名詩人、作家)

‧「世紀大師畢卡索」特展,六月十八日至九月十八日在歷史博物館展出。六月十七日前門票預購優惠,詳見官網http://picasso.ishow.gmg.tw


畢卡索作於一九二一年的「讀信」。
(金傳媒提供)
畢卡索的風流韻事多,常讓大眾把焦點全放在他跟女人的關係打轉,而忽略了他身邊的男人。即將登場的「世紀大師畢卡索」特展,呈現畢卡索作於一九二一年的「讀信」,凸顯他與同時代男性友人的情誼。

「讀信」是畢卡索去世後才在他工作室發現的。有學者認為,這是畢卡索為了紀念詩人好友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所作。超現實主義大師阿波里奈爾在一九一○年代活躍於巴黎藝術圈,他雖在一九一八年死於流感,但他對畢卡索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一九七三年畢氏辭世。

研究者發現,畢卡索有許多速描、油畫及雕塑直接受到阿波里奈爾抒情而不受拘束的詩文所啟發,可說是廿世紀初前衛藝術重要推手。

在「讀信」這幅畫中,兩名男子並肩讀信,其中一人將手搭在另一人肩上,兩人的臉型、體態相仿,表情安詳,展現了畢卡索「古典主義時期」的特色。

畢卡索在與第一任妻子、舞蹈家歐佳結婚後,跟隨歐佳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在見識過歐洲各大城市豐富的古代遺產後,他開始關心古典藝術的精神,重新處理一度被他捨棄的幻覺深度與立體感,被稱為畢卡索的「古典主義時期」。

這時期的畢卡索,筆下人物不像他之前在「藍色時期」那般憂鬱孤寂、瘦削愁苦;也不像陷入愛河、豁然開朗的「粉紅色時期」;同時跳脫了他在「亞維農姑娘」開創的立體派語彙。此時期畫中人豐肥而厚實。無論描繪女性或男性,人物五官都很類似。同時受到攝影的影響,格外突出畫中人物的輪廓以及光影的明暗對比,從「讀信」這幅畫都可以看出這些特質。



 
畢卡索展/展品搶先看《朵拉‧瑪爾肖像》



圖/聯合報系、張麗華
1936年畢卡索透過超現實主義詩人保羅.艾呂雅(Paul Eluard),透過艾呂雅的關係,畢卡索首次見到了朵拉.瑪爾。她活躍於超現實主義團體中,是小有名氣的攝影家、詩人與畫家,後來成為畢卡索的情人和模特兒。

1937年,西班牙持續的內戰與德軍轟炸格爾尼卡,促使畢卡索創作了他最知名的作品《格爾尼卡》,朵拉‧瑪爾則以攝影記錄下這個珍貴的時刻。隨著畢卡索另結新歡,他們的關係結束於1946年。

畢卡索在這件《朵拉‧瑪爾肖像》中仍然重視變形,尤其是臉部的變造。側面與正面的輪廓重疊,兼具拆解和裝飾的原理。

 
畢卡索展/展品搶先看《擁抱》



圖/聯合報系、張麗華
晚年畢卡索作畫依舊快速,主題或形式更加奔放自由,呈現出玩世不恭、隨心所欲的態度。他在這個時期完成了許多性愛題材的作品。這件《擁抱》有著類似的狂野作風,濃重的線條與強烈的色彩,沒有傳統的矜持和純情,而是以激烈而張狂的動作交纏。

畫面中左方男子的頭部是填色的,他的頸部卻只有輪廓線;右邊的女子雖然頭部是鏤空的,她的胸部和雙手卻填滿了厚實的白色。視覺上觀者會因為顏色接近,而把白色的部分視為同一個人體,實則卻是兩個人體纏繞在一起的結果。畢卡索將最強烈的線條集中在兩人的五官,隨著視線往畫面下方移動線條則逐漸模糊,反而以色塊來表現空間的層次。


畢卡索「赤足的少女」 散發天才光芒


畢卡索十四歲時所畫的《赤足的少女》。
圖/巴黎畢卡索美術館提供
他一個人,幾等同一部現代藝術史,這個人就是畢卡索!六月十八日起「世紀大師畢卡索」特展將以六十二件作品,完整呈現畢卡索各時期創作風格。或許畢卡索會說「不要解釋我,只要凝視我」;在凝視他之前,我們推出系列畫作介紹,帶領讀者探索一代巨匠的百變樣貌。

「畢卡索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天才藝術家」,這句話沒有人會否認。至於他的天才何時被發現?藝術史上有兩種說法,一說在畢卡索七、八歲時畫了一隻鴿子,他的畫家父親「驚為天人」,從此封筆,把作畫工具送給兒子。另一說情節相同,只是時間延至畢卡索十三歲。

不管何者為真,畢卡索十四歲時所畫的《赤足的少女》,是他首度以事實,向世人證明他確實是位不世出的天才。

一八九五年秋天,畢卡索隨著父親謀得新職,全家搬到巴塞隆納。父親希望兒子進入他所任教的美術學校,他知道以兒子實力在初級班上課,是浪費時間;但報考高級班須年滿廿歲,而這一年畢卡索才十四歲。

畢卡索的父親說服校方,讓兒子跳級參加考試;一般人可能要花一個月的時間,畢卡索一天就完成了這幅《赤足的少女》。扎實的寫實功力,散發出早熟的光芒,校方立即意識到,這是他們第一次、也許是最後一次接觸到的天才,毫不猶豫錄取畢卡索。

《赤足的少女》和同時期畢卡索許多肖像畫一樣,反映出他早年所學習的學院派繪畫技巧。不同於許多肖像畫人物的側身姿勢,畫作中的女孩正面朝向觀眾、雙手交疊,與她的裸足搭配成一副侷促的神態,呈現出樸實的樣貌。

由於具有特殊意義,《赤足的少女》一直為畢卡索家族所珍藏,直到面臨須繳交龐大遺產稅時,才「花落」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而巴黎畢卡索美術館因二○○九年底閉館整修,此畫才有機會巡迴至台灣展出,讓民眾不出國也能一飽眼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