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赴台合展



大陸 剩山圖
保存在浙江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的前段「剩山圖」, 昨天啟運來台合展。

(中新社)



台北 無用師卷
台北故宮典藏的「富春山居圖」後段「無用師卷」。

故宮/提供

廣受兩岸矚目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赴台灣合璧展,昨天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舉行點交啟運儀式。這是剩山圖由浙江博物博收藏後,五十五年來第一次離「家」。六月一日起將在台北故宮與故宮所藏「富春山居圖」另一段(無用師卷)一起展出,這也是兩件瑰寶分離三百六十年後首度合璧展出。

浙江省文化廳長楊建新昨天在點交啟運儀式中表示,六百多年前元代名畫家黃公望所繪「富春山居圖」在三百多年前被火焚後分為兩段,前段(剩山圖)現為浙江省博物館保存,後段(無用師卷)存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這次在台北故宮合璧展出,是迄今唯一一件分藏兩岸的稀世珍寶,實現歷史性的合璧。

楊建新指出,浙江省博物館將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先送到台灣合璧展出後,也希望日後台北故宮能將所藏(無用師卷)能送到大陸來合璧展出。

據了解,兩岸文化界推動「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多年,一直到去年大陸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記者會上談到「富春山居圖」分藏海峽兩岸,並表達希望兩幅畫能早日合成一幅畫的願望後,發揮臨門一腳作用。

據了解,兩岸文化界不僅對「富春山居圖」合璧展早有期待。去年上海在舉辦世博會時,也曾經希望促成台北故宮的「清明上河圖」清宮版能借給上海世博會,與大陸蒐藏的宋代真跡「清明上河圖」,搭配中國館展出的電子版「清明上河圖」一起展出,最終雙方也是卡在文物司法免扣押立法問題,使這項計畫無法如願。

「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六月一日在台北故宮展出時,橫長五十一點四公分的(剩山圖)將與橫長六百三十六點九公分的(無用師卷)在同一展廳、展櫃展出,以全貌呈現黃公望畫作的風格。


 下文 / 源自國立故宮博物院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
卷 紙本 水墨畫 縱:33公分 橫:639.9公分
 
黃公望(1269-1354),江蘇常熟人。本姓陸,名堅,字子久,號大癡,又號一峰道人,晚號井西道人。父母早逝,繼永嘉黃氏,其父九十始得之曰:「黃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焉。與吳鎮(1280-1354)、倪瓚(1301-1374)、王蒙(1308-1385)合稱為「元四大家」。 

至正七年,年歲漸老的黃公望回歸浙江省富陽縣富春鄉,同門師弟無用師同往,黃氏為無用師描繪富春山景色,到至正十年(1350),歷三四年方完成,時黃氏八十二歲,是其傳世最重要的作品。 

幅中描繪的是黃氏晚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廟山、大嶺及富春江等一帶的山川景緻。畫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岡陵起伏,山勢層層疊疊,林木交錯。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皴畫山石皆用披麻皴法,運筆時快時慢,線條有長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錯組合。(撰稿/許郭璜)

《剩山圖》重現人間
文化中國-中國網 culture.china.com.cn  時間: 2010-03-24 15:32  責任編輯: 老北


吳湖帆(資料圖片)

《富春山居圖》的一部分《剩山圖》幾經輾轉,流落到古董商人吳其貞手中的《剩山圖》,自然免不了被高價轉賣的流離命運。1669年,《剩山圖》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賓重金購得,輯入《三朝寶繪冊》。此後輾轉于各藏家之手,長期湮沒無聞。

《剩山圖》再次面世,已是兩百多年後的1938年。

原浙江博物館副館長汪濟英告訴記者,那時候的《剩山圖》只是一張古舊的畫作,上面無題、無款、無識,很難鑒定。“說起來也是機緣巧合,它被送到當時書畫鑒定的大行家吳湖帆眼前。”

當世之時,吳湖帆在中國繪畫界、鑒賞界、收藏界都是成就顯赫的頭面人物。

作為畫家,吳湖帆早年與溥儒並稱為“南吳北溥”,後與吳子深、吳待秋、馮超然在畫壇有“三吳一馮”之稱;作為鑒定家,他與收藏大家錢鏡塘同稱“鑒定雙璧”。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吳湖帆有鑒定“一隻眼”的外號,意即“觸目立判真偽”,足以想見他在鑒定界的權威性。

而作為收藏家,吳湖帆更是家學淵源,家藏巨富。其祖父吳大澂就是清末知名的畫家、收藏家,家學淵源,家藏豐厚。吳湖帆成年後娶蘇州名門潘氏之女潘靜淑為妻。潘靜淑曾祖潘世恩為清道光時宰相,伯父潘祖蔭為清光緒時軍機大臣、工部尚書,其攀古樓所藏文物富敵東南。潘靜淑嫁資中金石字畫之巨一時傳為佳話。後來吳湖帆岳父潘祖年又贈之以極其珍貴的宋刻《梅花喜神譜》。吳湖帆居室別稱“梅景書屋”,即由此而得名。

話說1938年秋,吳湖帆臥病于上海家中。一天,上海古董名店汲古閣的老闆曹友卿前來看望他。吳湖帆既是曹的“大客戶”,也是他的“顧問”,二人交往日久。曹友卿此行就隨身帶了一幅剛剛買到的殘卷,請吳湖帆“掌眼”。

展卷之下,只見畫面雄放秀逸,山巒蒼茫,神韻非凡。吳湖帆捧畫賞識良久,從畫風、筆意、火燒痕跡等處反復研究,斷定這就是黃公望的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的前一部分《剩山圖》,當即向曹友卿提出購買。

曹友卿也是行家,一聽吳湖帆要買,自然知道這幅畫是至寶,不肯轉手了。幾番交涉,吳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青銅重器周敦(敦,古代食器),這才換來了這幅殘卷。說來稀奇,吳湖帆近一個月的大病,就此霍然痊癒,為此還專門賦詩一首。

不過,汪濟英告訴記者,吳湖帆當時判斷《剩山圖》的主要依據,是憑一個畫家和鑒定家的眼睛和見識,要確認無疑還需要相關實物、痕跡輔以佐證。事實上,吳湖帆雖然不惜大價錢換來了殘卷,但也沒有輕易下結論認定就是《剩山圖》。他緊接著做了一系列求證工作。

據曹友卿所說,這幅殘卷是從一個畫冊中拆頁所得。這本畫冊,即為王廷賓所輯《三朝寶繪冊》,當時流落到江陰一戶姓陳的人家。這家人卻不識“金鑲玉”,將畫冊拆頁零售。

吳湖帆和曹友卿找到這家人,居然從其家中找到了被當作廢紙的王廷賓題跋,文中詳述了《剩山圖》的由來和流轉過程。

這篇文章雖然很有史料價值,不過單憑王廷賓為自己藏畫所作的題跋,亦不能斷定這幅《剩山圖》就是當年“火殉”倖存的那尺許殘卷。

最終讓吳湖帆確認手中殘卷就是《剩山圖》無疑的,是《富春山居圖》的另外一部分——藏于故宮的《無用師卷》。

書法家沈尹默,在其為《剩山圖》題眉時注曰:“其後幅(《富春山居圖》後半段《無用師卷》)久歸清內府,晨歲余與湖帆共預故宮博物館審查書畫之役得寓目焉”。

《剩山圖》擺到了吳湖帆面前時,他之所以能一眼將其認出,與他親眼觀賞過同屬一卷的《無用師卷》真跡應該大有關係。

此後確認《剩山圖》,吳湖帆又找到了這兩幅殘卷的“血脈聯繫”。

在吳湖帆裝裱的《富春一角》卷上,有一張《富春山居圖》前後段畫卷連接照片的影印。這幅照片,就是吳湖帆為鑒定《剩山圖》所攝。在分別了兩百多年後,《剩山圖》和《無用師卷》以這種特殊的方式短暫重逢。

儘管被人為割裂,但《富春山居圖》的神韻沒有斷開,本是一幅畫作的《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如一奶同胞,自有血脈互通。

《富春山居圖》是用六張宣紙連接而作的長卷,每個連接處都有騎縫印章。《剩山圖》和《無用師卷》連接處的上端,就蓋著一枚吳之矩的白文方印。這枚印章加蓋時,《富春山居圖》尚是一幅完整長卷。

雖然《剩山圖》經過不同藏家裝裱,經過截邊,比《無用師卷》窄了1.8釐米,但兩段畫卷合在一起時,這枚印章仍嚴絲合縫。

那場“火殉”之災,在《富春山居圖》前後兩段留下了共同的傷疤。吳湖帆在照片上勾勒出五處火痕。從《無用師卷》向右至《剩山圖》,五處火痕幾乎等距分佈,而且越往右火痕越大。可以想見,當年《富春山居圖》卷軸在火中被灼燒的慘景。

中間的一處火痕,恰好就在騎縫章之下,兩段畫作各半。吳湖帆在旁加注:“下方石坡、小樹、沙腳,除火痕空處各經補筆外,余皆一氣連屬。”

自此,《剩山圖》歸入吳湖帆的“梅景書屋”,他也有了一個新的自稱:“大癡富春山圖一角人家”。(董少東)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明朝藏家吳洪裕燒《富春山居圖》殉葬 畫作成兩截華夏經緯網   2010-07-29 16:42:55    全文節錄

 《富春山居圖》的多舛命運,是中國文化史的寫照,更是兩岸隔海相望的折射。畫卷本是黃公望為摯友無用師所繪。但幾經輾轉流離,明朝末年,傳至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癡迷到決定死前焚圖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畫,才救下了這幅絕世佳品。

    但畫卷從此成殘卷,並一分為二。火燒之前,畫卷由8張畫紙連成,全長848釐米。火燒之後,毀壞5尺,焚成兩截。前段較小,只有51.4釐米,因畫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為“剩山圖”,流落民間;後段畫幅較長,大約有6紙636釐米橫長,現通稱為“無用師卷”,後被清廷收藏。逃過“死別”一劫,《富春山居圖》再陷“生離”境地。

    1933年,為避日軍戰火浩劫,“無用師卷”隨故宮重要文物南遷,15年輾轉過四川、貴州、南京,最終被運至台灣,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而“剩山圖”也在幾經流沛後,于1956年走進浙江省博物館,成為該館半個世紀以來的“鎮館之寶”。

    杭州,台北,600多年名畫,從此隔海相望。 

上文為全文節錄


 
黃公望文人畫 來自隱士歲月


黃公望畫像。
圖/浙江省博物館收藏
「剩山圖」的題跋附有一張引人注目的畫像,這是三○年代書畫家鄭師玄根據清代刻本所作的「黃公望畫像」。

黃公望出生於南宋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年),江蘇常熟人,字子久,號大癡。他所處的時代,蒙古族相繼消滅金與南宋建立元朝。元代廢除科舉,採民族分化政策,南宋統治下的漢人被列為第四等人。黃公望年輕時曾短暫為官,因案受牽累入獄,出獄後回到故鄉,成為道士。他的畫像即做道士打扮。

清代刻本裡的黃公望其貌不揚─臉上點滿麻子、著道士服、手上拿著拂塵,一副邋遢模樣。鄭師玄的「黃公望畫像」經過美化,將拂塵改為如意,麻子也不見了。

黃公望學畫起步很晚,年近五十歲才開始畫;但他書法功力高超、富才情,用功過人,才能有如此藝術成就。藝術史學者傅申說,黃公望晚年歸隱於富春(今富陽)一帶,過著遠離繁塵的山居歲月,藉山林培養悠然空靈、超脫凡俗的胸襟。他即以這種脫俗的精神,奠定了文人畫的新典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