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染工藝復興 湯文君增添新意 | |||||||||
‧靜宜大傳系 2010/04/22 | |||||||||
![]() | |||||||||
【靜報記者 陳瑩潔/台中報導】
家住草屯國立工藝研究所附近的湯文君,從民國89年製作藍染至今,當初踏入藍染是因為921大地震(民國88年)後,草屯國立工藝研究所積極推廣地方產業,湯文君說:「因為自己是學設計的,對工藝的東西也很有興趣,因而過去幫忙推廣,也因為這樣的機緣,讓我認識了馬芬妹老師。」湯文君目前的工作是台灣北、中、南部跑班授課,教導大家如何製作藍染。
製作藍染的植物分成山藍和木藍,山藍主要分布於山區,木藍則分布在比較平地的地方,農民除了種植這兩種植物,也要學會如何將它們做成染料,再直接提供給藍染的製作者。這樣一連串的復育,就是希望藍染文化能一直延續下去,並且廣為流傳。
原本就是學設計的湯文君,對於接觸工藝這塊領域也是慢慢摸索過來的,當初學設計是接觸到拼布,由於拼布的材質大部分是日本進口的,所以花色與觸感都非常好,當時湯文君心裡就想:「如果這些漂亮的布都是由自己染出來的,那就更好了。」後來很幸運地接觸到馬芬妹,並且學了一身的藍染技巧。 其實染布不只是大家所想的那種傳統的染法,將一塊布捲起來、摺起來放進染缸而已,也可以加上許多創意。在湯文君的工作坊中可以看到許多細緻的作品,像是有一項從日本學來的技術,叫做友禪染,上面的圖案都適用一塊一塊的布下去染然後拼貼出來,這樣的層次感在欣賞者眼裡就像是一幅用手畫出來的作品。 另外,湯文君也教學員們運用工筆雕刻,將一個複雜的圖案刻出來,然後再下去染,一塊布馬上就會出現精細的美麗圖案。湯文君說:「製作藍染其實不容易,除了要有足夠的耐心之外,還要有創意,一個工作做久了,創意也會被用完,所以每當自己腦中無法再創新的時候,就是我最大的瓶頸。」不過,對湯文君來說,在生活工藝坊工作有個好處,就是必須時常將藍染與活動做結合,不同的活動就會帶給她不同的創作靈感,讓她有不斷學習的機會。 |
- May 11 Tue 2010 16:20
藍染工藝復興 湯文君增添新意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