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家變」主場景紀州庵 孤寂的文學廢墟

甫獲國家文藝獎的作家王文興,代表作「家變」不僅重新出版,更推出自剖創作過程的「家變六講」,還打算出版電子書。反觀「家變」的創作背景「紀州庵」,6年前被指定為「台北文學森林」,迄今仍是廢墟一片,「家」不成「家」,反映了台灣不重視文學史料的困境。



紀州庵是小說「家變」的主要場景,林海音、余光中等作家也曾住過附近。
記者曾學仁/攝影

台北市同安街與水源快速道路的交叉口,6棵蒼勁的老榕樹下,掩蓋著一座破舊的日式老屋。怪手和工人來來去去,為的卻是一旁光鮮亮麗的新房子,更襯托這座老屋的殘破。

這棟老屋是紀州庵,是王文興「家變」的主場景,預定明年開幕。它將是繼林語堂故居後,台北第二個作家舊居;以創作背景來說,紀州庵將是台北第一個與作品背景密切相關的文學地標。

住戶未遷 無法整修


預定明年落成、開幕的紀州庵,其實是左邊的新建築,真正的紀州庵是右邊大樹下的老屋,因為居民不願遷出而無法整修。
記者陳宛茜/攝影
然而紀州庵的命運依然未卜。真正的紀州庵因住戶仍未遷移而無法整修,台北市文化局宣稱明年開幕的紀州庵,其實是隔壁另一棟辦公用的新建築。和紀州庵同樣淪為廢墟的,還包括位於雲和街的梁實秋故居,因為所屬單位台師大籌措不到修繕經費,「雅舍」淪為垃圾場。

這實在教人難以置信,高雄有鍾理和紀念館(1983年成立)、彰化有賴和文學館(1995年成立)、台南有楊逵紀念館(2005年成立),皆是以作家舊居與作品誕生地為基地。近八成台灣作家與出版社定居的台北,竟等了這麼多年才有一間妾身未明的紀州庵。就連在新店寫作數十年的柏楊,文物館(2007年開幕)也得搬到台南。

「故鄉」台北 難留足跡

1949年,大批外省作家隨政府來台,他們多數定居台北,創造了台灣文學的風華年代。一甲子過去,他們有的凋零、有的移居海外、有的還在台北奮筆疾書。從「異鄉」逐漸變成「故鄉」的台北,竟然留不下他們的足跡?

2001年,琦君故鄉浙江溫州甌海瞿溪鎮的琦君紀念館開幕,2006年琦君逝世後,骨灰與遺物搬運於此。

2007年,詩人羅門和妻子蓉子在故鄉海南島成立「圖像燈屋」,典藏了兩人一生創作的大部分史料。今年10月底,「詩魔」洛夫的故鄉衡陽舉行「洛夫文化廣場」奠基,洛夫將大量詩書手稿捐贈故鄉。

琦君、洛夫、羅門雖也將部分史料捐贈給位於台南的國家文學館,但最大宗的卻都「落葉歸根」回到了「原鄉」。

史料大戰 兩岸搶奪

文學界憂心,日後學者要研究台灣文學,竟然還要跑到對岸?政府近年高喊重視文創產業與觀光業,這些「台灣製造」的美麗文學風景,竟然不能成為台灣文創產業與觀光資源的一景?

為什麼這些作家寧可將主要史料捐贈給出生的故鄉?文訊雜誌總編輯封德屏認為,大陸地方政府可以迅速動員資金與土地打造「名人故居」,固然是台灣所不能比擬;而主要收藏文學史料的台灣國家文學館位於台南、而不是這些作家視之為「家」的台北,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封德屏認為,作家即使捐出手稿藏書,也希望能隨時就近探視。像作家魏子雲將藏書捐給文訊,雖然年事已高,每隔一段時間總忍不住跑來探視「舊愛」。當初若在台北建立國家文學館,這場「兩岸搶奪史料大戰」,台灣未必會輸。

國家文學館 顧慮浮現

據了解,1990年代末期國民黨政府選擇在台南設立國家文學館,是基於「南北平衡」的考量。當時即有姜穆等多位作家反對,以中國現代文學館設在北京為例,認為設址台北才能發揮影響力與凝聚力。

國家文學館成立迄今,當年顧慮一一浮現,文學界只能期望「台北文學館」的成立。令人不解的是,台灣已有高雄、南投等六縣市擁有縣市文學館,為什麼被馬英九總統定位為「華文出版中心」的台北,卻讓人望穿秋水?

2003年,台北市文化局提出在松山菸廠設立「台北城市歷史博物館」,台北文學館設於其中。如今松山菸廠已確定台灣創意設計中心進駐,設計產業取代了文學。這兩年,台北大張旗鼓地辦了台北藝術中心、流行音樂中心的國際競圖,也是台北榮耀的文學,卻找不到落腳處?

對此,台北市文化局局長李永萍表示,台北辦文學活動的地方很多,而表演藝術中心有觀眾席數目的考量,「空間的需求比文學館明確」,因此列為優先考慮。她說,目前文化局把紀州庵定位為「台北小型文學中心」,未來將另覓大型空間做台北文學館。

收藏史料 腳步要快


大陸吹起作家書信手稿的收藏熱,一封名人書信可喊到上萬人民幣的高價。圖為陳映真和鍾理和來往的書信。
記者陳易辰/攝影
一位不願具名的文創產業人士指出,台北擁有不少可做為文學館的閒置空間,以美國新聞處舊址為例,其地點(位於南海學園、美新處也曾資助台灣文學)與規模非常適合文學館,現在卻是二二八紀念館的預定地,然而台北早有另一個二二八紀念館。一些非台北市府管轄、卻擁有文學館條件的古蹟、閒置空間,可否透過協商釋放出來?

面對「爭奪作家史料大戰」,台灣的對手除了對岸,還有收藏家。詩人向明表示,近年大陸拍賣市場炒作當代作家手稿行情,一張顧城詩作手稿,竟拍出人民幣8萬(約台幣38萬)的高價。定居北京的出版人吳興文也透露,一封柏楊的書信,如今可拍出一萬人民幣高價。台灣政府現在若不加快腳步收藏文學史料,未來恐怕更加困難。




真正的紀州庵仍無法修繕,台大城鄉所教授劉可強卻帶領學生,依據「家變」書中的描寫製作紀州庵建築模型。
圖/文訊提供

文學發源地 邁向數位檔案中心

紀州庵不只是「家變」的主要背景,作家余光中、夏濟安、林海音1949年舉家來台時,皆曾住在附近;「五小」純文學出版社中的「兩小」爾雅、洪範離此地不遠,同時也是藍星詩社、現代文學等重要文學雜誌的發源地。

2003年,台大城鄉所教授劉可強帶領學生做田野調查,意外發現了紀州庵。打造紀州庵建築模型時,學生甚至憑「家變」的文字描述,「復原」紀州庵的內部陳設。

劉可強表示,1928年落成的紀州庵,原是高級日本料理亭,當年神風特攻隊殉國前夕,來此度過最後一夜。1949年以後,紀州庵成為省政府的員工宿舍,王文興曾居住於此。

2003年10月,台北市文化局提出「台北文學森林」計畫,要將紀州庵與這6棵老樹,整建為市民文學館與老樹公園,預計2005年底前完成,卻因居於紀州庵離屋內的住戶不願搬走而延宕。文化局想出權宜之計,先興建原訂計畫中的新建築,亟待修復的紀州庵則原地保留,慢慢與居民溝通。

台北市文化局局長李永萍表示,紀州庵空間有限(150坪),並不適合做典藏作家史料的「文學館」,目前定位是華文文學數位檔案中心與小型文學活動場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yoganadan 的頭像
    anyoganadan

    私.雜記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