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過威嚴秦俑 微笑彩俑報到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09.05.19 10:04 am

大陸西安漢陽陵出土的微笑彩俑,流露出安詳自得的神情。
記者趙文彬/攝影

來自兩千多年前,西漢「文景之治」盛世的彩俑,總是帶著神秘微笑。是什麼時空背景造就這樣的微笑?看過雄壯威嚴的秦兵馬俑,這回得見識巧笑倩兮的漢陽陵彩俑!

漢陽陵是西漢第四位君王漢景帝及其皇后「同塋異穴」合葬陵園,這是大陸迄今發現最完整、耗費考古時間最久、解決最多考古疑問的西漢帝陵,從中出土的彩俑逾萬件,以大量造形「卡哇伊」、約三分之一真人大小的人俑以及動物俑,廣受矚目。

經過三年籌畫,由聯合報系主辦的「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將從六月廿七日起在歷史博物館展出三個月。今天起到全家便利商店購買預售全票,可享兩人同行一人免費優惠。

「微笑彩俑」策展人何傳坤表示,此次借展的漢陽陵出土文物,含珍貴的一級文物七件,其中「塑衣式跽坐拱手俑」是漢陽陵博物館鎮館之寶,經過多次協商才借成。


圖左為武士俑,右為宦官俑,可從生殖器遭閹割辨別。
記者趙文彬/攝影
 

最特別的是首度發現的宦官俑,迄今仍是漢陽陵唯一無二的「特產」,從宦官下體可以辨別生殖器遭閹割的情況。此次另展出廿餘件動物俑,含牛、馬、豬、狗、羊、雞等,再現西漢帝王的肉食品庫、宮廷生活以及官署制度。

此次大陸方面出借文物達二百六十一件,史博館館長黃永川說,這是歷來台灣向大陸借展的最高紀錄,漢陽陵出土的陶俑可愛而溫雅,充分體現「文景之治」與民休息的和諧生活。

聯合報系金傳媒集團執行長楊仁烽說,聯合報系去年舉辦米勒展、長毛象特展、太陽劇團等展演,皆獲得廣大迴響,此次籌辦「微笑彩俑」展,希望將反映「文景之治」盛世,西漢帝陵的最新考古發現分享大眾。 



陽陵 歷史微笑的記憶
聯合報╱蔣勳 2009.05.19 03:23 am

比起兵馬俑,陽陵俑顯得平凡樸實,但每一尊俑的臉上都流露出溫和而含蓄的微笑。(照片/蔣勳提供)

陽陵博物館 為來往西安必去新景點

1970年代後期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改寫並填補了中國美術史人像造型的空白。在兵馬俑發現以前,中國上古美術史多是半抽象的動物造型,也就是傳統稱呼青銅器上的「饕餮」。和同一時期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和希臘幾個古文明比較,人物造型一直不是中國美術的主流,人像和人體藝術也相對不發達。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一百八十公分身高,造型寫實逼真,不僅是中國人像造型藝術的高峰,也是中國美術史上極少有的寫實主義人像雕塑的典範。

秦兵馬俑的盛名使得其他王陵墓葬作品的重要性相對被忽略了,例如即將來台灣展覽的漢景帝陽陵的作品。

漢景帝陽陵在陜西咸陽涇水和渭河的交會處。漢代八、九個帝王陵墓都在古長安城北邊,自西而東,沿著渭河,一字排開,陽陵是最東邊的一座。

陽陵的開挖在1980年代末,主要是咸陽建國際機場,高速公路經過陽陵,才使得探勘已久的陽陵文物公諸於世。而一般人看到陽陵文物的圖片或作品已經是1990年代的末期。陽陵博物館則是1999年才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來往西安的遊客進出國際機場必去的新景點。

我最早關心到陽陵的文物是看到有關「裸體俑」的報導,看到不甚清楚的圖片,的確是裸體,男性下體都有性器官。中國從來沒有裸體人像雕塑,這在美術史上當然是令人驚訝的事。但是很快就證明並不是「裸體俑」,而是穿了絲質衣服的俑,年代久遠,紡織品腐爛消失,就剩下軀體,被誤會為「裸體」。其實不只是衣服,原來俑的手臂也是木製,像偶戲中的傀儡,可以動作。木製手臂也腐爛了,所以出土的俑多沒有手臂。

秦始皇的兵馬俑因為是連衣服一起用陶製作的「塑衣俑」,所以沒有產生和陽陵俑一樣只留下軀幹的問題。

美,比歷史還真實

與陽陵俑同樣是一人一個樣的秦俑,眉宇之間有著備戰緊繃的神氣。(本報資料照片) 

1988年第一次到西安,還沒有機會看到陽陵的文物。但是已經看到了很清晰的圖片,使我印象深刻的是陽陵每一尊俑臉上流露出來的溫和而含蓄的微笑。

景帝陵的人像為什麼會透露出這樣美的微笑?

我的心裡浮現出很深的好奇。

記得在巴黎讀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論」,裡面敘述馬克斯面對一尊古代希臘雕像時的迷惑。一個歷史思想家,卻在一件藝術品中彷彿看到了一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縮影。

這就是亞里斯多德說的:──「美,比歷史還真實」嗎?

景帝劉啟在位時間是公元前156至141年,他繼承父親文帝的政策,與民休息,實行黃老治術,講求無為而治,緩和了秦始皇至楚漢相爭以來嚴刑峻法的壓迫與戰爭的動亂。文帝景帝相繼四十年,相對前一個時期,政治大致穩定,經濟富裕,人民可以安居樂業。歷史上稱這個時代為「文景之治」,然而,要一直到看到了陽陵人像臉上的微笑,才真正能夠體會一個時代的承平會在藝術作品上發生如此深刻的反映。

1999年以後,我講中國美術,都有一章特別比較始皇俑與陽陵俑。

這兩個墓葬相差不到八十年左右,在同一個地區,可以推測負責的工匠極可能有父子或師徒的傳承關係,卻創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人像美學風格。

始皇俑高大威武,強調寫實,人像姿態嚴峻,臉部肌肉緊張,沒有微笑,甚至連眉眼鬢髮的線條都尖銳犀利,多直線稜角,表情慎重嚴肅,如臨大敵,不敢有一點鬆懈。

比較起始皇俑的緊張偉大,景帝的陽陵俑顯得平凡樸實,人體比例不大,只有始皇俑的一半左右,人體細節自由隨意,特別是肩膀,大多放鬆圓轉,和始皇俑的繃緊備戰大不相同。

陽陵俑面容變化多,不像兵馬俑那麼單一,有面容飽滿豐潤的鵝蛋臉,有清秀的瓜子臉,也有顴骨高聳方整的國字臉,人的表情各有特色,但都從心底流露出喜悅歡欣和平的笑容。

最早漢民族臉上的笑容

人像藝術臉部的笑容常常標誌著一個時代人對生命的自信與滿足。達文西的〈蒙娜麗莎〉以難以形容的「微笑」標誌了文藝復興時代的高峰,而漢陽陵俑臉上的微笑也一樣標誌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平時代人民共同的記憶──微笑的記憶。

一頁歷史過去,人仰馬翻,鬼哭神號,秦在滅亡六國的戰爭中動輒「坑殺四十萬」人──挖一個大坑,活埋四十萬人。秦的律令嚴苛,商鞅「作法自斃」的成語今天也還在人們口邊。

楚漢相爭的時代,項羽燒阿房宮,劉邦在追兵來時,是可以親手把女兒(魯元公主)與兒子(惠帝)推下馬車的,只為了減輕重量,馬車可以跑得更快,自己可以逃脫敵軍追殺。

漢初呂后把情敵截斷四肢,刺瞎雙眼,刺聾雙耳,養在廁所為「人彘」的陰狠殘酷,都驗證著鬥爭存活下來的人性是如何的扭曲。

因此,看到陽陵俑人像臉上的笑容,其實是有一種莫名難以言喻的近於辛酸的感動。

景帝的時代仍然有「七國之亂」,歷史上也多有人批評景帝錯殺晁錯(而且是殘酷的腰斬),景帝陽陵也發現有戴鐐銬的刑徒屍體,景帝的和親政策也常被譏諷為向匈奴屈服;──然而,我還是被那一尊一尊從黃土裡被清理出來的「笑容」震動了。

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土之前,這是最早漢民族臉上的笑容,已經有了對生命的悲憫,有了以後只有在菩薩臉上看得到的笑容。

歷史一頁一頁逝去,每一個時代也以不可取代的魅力留在藝術作品上,成為永恆的歷史見證。

看過太多戰爭、饑荒、病疫流傳,政治的屠殺,天災與人禍,一個時代可以愉悅地笑起來是多麼重要的事。

看到陽陵俑臉上的微笑,很為那一時代的人民慶幸,因為沒有多久,漢武帝時代,又要打仗了。

彘ㄓˋ
豬。如:野彘。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商君書˙兵守:老弱之軍,使牧牛馬羊彘。

【人彘】解釋 漢高祖寵幸戚夫人,呂后非常嫉妒,後高祖崩逝,呂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使飲瘖藥,居廁中,稱為人彘。見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後比喻遭受殘酷迫害的人。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后本紀˙史臣曰:人彘之酷,世以為冤。或稱為人豕。



咸陽土疙瘩 挖出謎樣地下王朝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 2009.05.19 03:23 am 
 
從西安北郊越過渨河,西漢的十一位帝王中,有九帝陵墓在廣達數百公里的咸陽原一字排開,咸陽原土厚水深,自古是風水寶地,當地有名諺:「金疙瘩、銀疙瘩,不如咸陽原上的土疙瘩!」

「土疙瘩」指西漢帝后陵寢,加上數以萬計的后妃、群臣陪葬墓,在咸陽原上形成壯觀的金字塔狀陵墓群。

一九九○年,西安開闢國際機場,未料在鑽探機場高速公路時起出大批陶俑。最早前往發掘的考古學者、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王保平回憶,當時出土的百餘件陶俑,身上一絲不掛卻帶有小件兵器和銅錢,他們的肚臍眼、鎖骨、竅孔、生殖器……無一不備,卻都缺少臂膀。他們面露神秘微笑,千人千面表情生動。「為什麼是裸體?為什麼沒有秦俑那麼大?他們代表什麼?」一連串的謎令人困惑。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現已升格為研究院)派人前往出土現場察看,認為可能是漢景帝陽陵內的從葬俑,迅速成立「漢陽陵考古隊」。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考古隊在往後四年,針對陵園進行鑽探。隨著乘騎彩繪木馬的騎士俑、身帶兵器的武士俑出土,王保平等人逐漸明白,這些從葬俑坑象徵「一組完整的軍營」,含:前鋒儀仗、戰車、主力部隊、及駟馬戰車等。

過去十多年來,考古隊在陽陵封土周圍發現八十一條呈放射狀分布的從葬坑道,陸續從中發掘出絕無僅有的宦官俑;千姿百態、數以萬計的武士俑、騎兵俑、歌舞伎俑以及動物俑。從彩俑身上佩帶的印信,得知他們反映漢代九卿裡的宗正、少府,以及隸屬太官的宦者(官)等。

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焦南峰說:「在『事死如生』的觀念下,漢景帝的陽陵已不僅是為了墓葬,而是要把他生前統治的國家帶往另一個世界,這是他的地下王朝!」漢陽陵形同一個時光隧道,帶領我們回溯二千多年前的文景盛世!



裸體陶俑 唯一發現
 
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台北報導】 2009.05.19 03:23 am 

「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將於6月底登場。此次特展將展出的漢朝陶俑,距今已有2,000年歷史,但出土卻不到20年,民眾可以透過保存完好的古物,一窺漢朝「文景之治」時的藝術文化。

漢陽陵是西漢景帝和皇后王氏的長眠之地,在1990年被發現,1999年正式對外界發表。漢陽陵也是目前中國大陸保存最為完整的西漢帝陵。

漢景帝與秦始皇的年代很近,相距僅70年。漢陽陵內的規畫布局,也與秦始皇陵頗接近,但因為秦、漢兩代的社會氛圍截然不同,漢景帝的兵馬俑完全不像秦始皇兵馬俑的森嚴井然,而是帶著祥和的微笑。

有趣的是,漢陽陵也是中國大陸唯一發現有大量裸體彩繪陶俑的地方。部分陶俑製作好後,會經過彩繪,並穿上鮮麗的絲綢服裝或英挺的皮革鎧甲,但陶俑身上的衣服,在2,000多年的歲月長河中,已化朽成泥,被考古學家發現時,有如初生兒般的裸體。

從展品中,不僅可以看出「文景之治」時代的興盛祥和,也可體會到漢朝講求厚葬、「事死如生」的觀念。漢景帝的地下王國中,有滿坑滿谷的動物陶俑和穀倉,象徵肉類和糧食多到吃不完。至於各式各樣的官印,則象徵帝王陵墓四周都是中央官署;連服侍後宮佳麗閹人,都在出土陶俑中,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宦官形象。



261件微笑彩俑 漢景帝的地下王國
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台北報導】 2009.05.19 03:23 am

由聯合報系主辦的「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今天起開賣,國賓大飯店協理毛玲竹(右起)、全家便利商店執行副總葉榮廷、金傳媒執行長楊仁烽、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策展人何傳坤博士與中華民國微笑協會秘書長洪賢鐘,昨天模擬挖掘彩俑出土的方式,宣佈開始預售展票。

記者陳立凱/攝影

想親眼目睹中國最初的微笑嗎?由聯合報系主辦的「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將於下月底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登場,261件珍貴的漢陽陵彩俑首度來台。

聯合報系金傳媒集團執行長楊仁烽表示,聯合報系持續關注藝術文化,近來推出的藝文活動,都引發強大迴響,例如,米勒畫展湧進67萬人次參觀;長毛象在台北、台中的巡迴展,也吸引百萬人潮;太陽劇團則有14萬人觀賞。

此次再推出的「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歷經三年籌備,精選出200多件彩俑。楊仁烽指出,秦代的兵馬俑表情嚴厲、英勇魁武;漢陽陵的彩俑則多帶著微笑的表情,反映出漢朝「文景之治」的富庶安寧。

楊仁烽表示,若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漢景帝也是非常稱職的董事長,不但平定諸侯之亂,讓國力增強,並選擇好的繼承人漢武帝,讓漢代國威臻於極致。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政經環境,讓漢陽陵彩俑總是帶著一抹微笑。美學大師蔣勳指出,以往大家對藝術雕塑中微笑的認知,多來自佛像。但漢陽陵彩俑讓大家發現,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的藝術雕塑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微笑」。

史博館館長黃永川表示,每年暑假期間,史博館都會推出超級大展,今年主打的「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是史博館與大陸博物館合作以來,大陸方面出借最多展品的一次展覽。黃永川強調,微笑彩俑特展呈現的是「文景之治」時,皇室與人民心靈上的成長,展現泱泱大國的胸懷,值得台灣社會學習。

此次展覽全票250元、優惠票220元、敬老票120元,即日起至6月26日,只要到全省全家便利商店購票,就能享受預售預購全票兩人同行、一人免費的優惠。




神情大不同》秦俑冷漢俑笑 反映帝王性格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09.05.19 11:23 am
 
「為什麼秦兵馬俑永遠橫眉冷對、表情嚴肅;而漢陽陵彩俑總是面露微笑、神態安詳?為何有大量的裸體彩俑?」

秦兵馬俑身上都是刻畫好服飾的「塑衣式」陶俑,其實,漢陽陵彩俑既有「塑衣式」彩俑,也有外觀呈裸體的「著衣式」陶俑,這種彩俑原本穿著華麗的絲綢服裝或皮革鎧甲,附有木製胳臂,但經過兩千多年歲月,華服及木臂皆已朽壞,成了震驚世人的「裸體俑」。

漢陽陵博物館與秦兵馬俑博物館,是大陸最具規模也最具知名度的遺址博物館,兩館皆位於西安近郊,許多國際遊客在接連參觀兩館之後,不約而同發出上述問號。

「這是時代背景不同使然!」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焦南峰為大家解惑。秦始皇是一介暴君,他在修陵墓之初剛統一六國,面對敵國,得時時備戰,橫眉冷對、表情肅然的秦兵馬俑「反映了帝王的心情」。

反之,漢景帝繼承文帝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治國理念,社會經濟蓬勃發展,他們父子倆締造的「文景之治」是中國封建王朝史上第一個盛世,當時西漢錢糧豐足,雖曾短期戰亂但很快結束,百姓長期處於和諧社會,「自然流露出安詳自得的神情」,連武士也不例外。

漢依循秦制,皇帝即位後開始修建壽陵,景帝在即位四年後展開修陵工程,歷廿八年完工。從陵墓看君王的性格,焦南峰也有一套創見:漢陽陵的格局工整,左右對稱、東西相應。

反觀歷時約卅九年興建的秦始皇陵格局零亂,同樣反映君王性格,秦始皇雄才大略但生性多疑善變,他修陵之初的原始規畫,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變化。反觀漢景帝雖締造「文景之治」,但「相對平庸」,在「秦」規「漢」隨的情況下,他嚴格執行修陵計畫,漢陽陵也因而較規矩而方正。


漢陽陵‧微笑彩俑 數不完的第一
經濟日報╱文/鄭秋霜  2009.05.23 04:23 am

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即將在6月27日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登場的「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將有不少「第一」紀錄的展品,包括展現中國「最初與最美的微笑」彩俑、中國唯一發現的大量裸體彩繪陶俑及中國最早的宦官形象。

漢陽陵出土的裸體彩俑,震驚世界。
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位在陝西省西安國際機場附近的廣大陵墓裡,埋藏著數千尊陶俑,他們有的美目流盼,有的詳和安樂,臉上刻劃著各式各樣的笑容。是什麼樣的生活反映了這樣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帝王帶給人民這樣的幸福?漢景帝的陵墓「陽陵」出土文物,讓2,000多年前盛世的答案重新揭曉。

嘴角微揚 透露詳和盛世

聯合報系將在6月27日起至9月27日推出「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展出261件珍貴漢陽陵彩俑,每一項展品都反映西漢歷史「文景之治」的時代背景與成就。這也是聯合報系繼舉辦米勒畫展、長毛象展及太陽劇團演出後,再度推出的重要展覽。

「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陽陵」是西漢景帝(劉啟,西元前118元到西元前141元)和皇后王氏的長眠之地,後世稱作「漢陽陵」,從展品可以看出漢代講求厚葬「事死如生」的觀念,帝王的規格,讓漢陽陵出土陶俑及物品,創下許多第一。

美學大師蔣勳指出,「以往我們認識中國雕塑藝術的微笑,多來自佛像,但漢陽陵彩俑讓大家發現,早在佛教傳入中國前,中國的雕塑就有了自己的微笑,可說是中國最初的微笑。」


專家運用保存技術讓皮鎧甲留存在彩俑身上。
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聯合報系表示,漢陽陵也是中國唯一發現大量裸體彩繪陶俑的地方。1990年漢陽陵考古,發現「裸體俑」震驚世界,專家學者確認這些陶俑製作好後都先經過彩繪,穿上鮮麗的絲綢服裝或英挺的皮革鎧甲,只是木製胳臂和身上衣服,在2,000多年的歲月長河中化朽成泥,當他們歷經風霜重返人間,已經一絲不掛,嬰兒一樣地來到21世紀。此發現也改變了中國古代沒有裸體雕塑的概念,說明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物雕塑就已達成熟。

漢陽陵出土俑中,還有世界上最早發現的宦官形象。宦官俑與其他裸體俑的生理特徵,有明顯不同之處,與宦官俑同時出土的還包括「宦者丞印」、「永巷丞印」等皇宮中的宦官職銜。此外,漢景帝的地下王國氣勢宏偉,滿坑滿谷的動物陶俑和穀倉,象徵肉類和糧食多到吃不完。

主辦單位指出,漢陽陵的發現,還有許多貢獻及意義,包括它是中國至今發現最為完整的西漢帝陵;在此還發現中國最早的花生,將花生在中國的歷史提前1,600年;中國最早出現的女騎兵武士俑、中國最早的圍棋盤、甚至中國最早的四神建築圖案(四神為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漢陽陵彩俑都帶有安祥微笑。
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樸素刻劃 平凡中見偉大

聯合報系金傳媒集團執行長楊仁烽從管理的角度指出,漢景帝是非常稱職的「董事長」,不但平定諸侯之亂,讓國力增強,還選擇了漢武帝作為繼承人,讓漢代國威臻於極致。在此背景下,漢陽陵彩俑帶著微笑的表情,顯示「文景之治」代表的是一個國庫充實且富庶的年代,與秦代兵馬俑表情嚴厲森然,大異其趣。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表示,今年暑假選擇漢陽陵彩俑作為展覽主題,是大陸博物館借出最多展品的一次展覽,此特展呈現的是「文景之治」心靈上的成長,而非武力的擴充。

「如果說秦代屬於鷹派,那漢代就是鴿派。」此特展策展人何傳坤指出,他在此展中與聯合報系一起挑選出漢陽陵中最佳的展品,除可以看到漢代中央官署的規模,也能從各種器具中感受到漢代的物質文明。

「真正的偉大,就在吃飯穿衣最平凡的地方展現。」主辦單位指出,漢陽陵文物不以偉大取勝,但在樸素的生活化表現中,讓人們更接近真實的歷史。希望藉此展重現「歷史上最美的微笑」,找回生命最動人的力量。

 
 著衣式彩繪男騎俑。
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宦官俑是世界最早的宦官形象。
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超級比一比》秦俑肅殺 漢俑祥和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9.05.23 04:23 am 
 
「一級文物」塑衣式粉彩俑。
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不同時代社會的氛圍,常會影響其人民的性格面容。6月27日起即將在台北登場的「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再次印證這個道理。

許多人很好奇,秦兵馬俑與漢陽陵彩俑有何異同?主辦單位聯合報系指出,漢景帝與秦始皇的年代相距約70年,「漢陽陵」陵園的規劃布局,近似秦始皇陵,漢陽陵所發現的武士陶俑,事實上等於是漢景帝的兵馬俑,只不過秦、漢兩代社會氛圍截然不同,「文景之治」的社會安定富庶,使得漢景帝的兵馬俑帶著祥和的微笑,完全不像秦始皇兵馬俑那般森嚴井然。

若把秦兵馬俑和漢陽陵俑相比,很容易就可發現兩者有很多截然不同之處。例如秦兵馬俑高度約180公分,但漢陽陵俑高度只有60公分左右;此外,前者作法採「塑衣式」(在陶俑身上刻畫衣服的樣子),後者多為「著衣式」(為陶俑穿上衣服)。

聯合報系指出,由於「著衣式」陶俑製作工序繁複,使得考古發現的著衣式俑,比塑衣式數量為少,學者推判,漢代的著衣式陶俑是專為帝王陵墓而製作。

在外觀上,秦兵馬俑軍容整齊,清一色是男性,漢陽陵俑則裸體、無臂,有男、有女,還有宦官,雖然風格都很寫實,但前者表情莊嚴威武,後者則微笑祥和。



著衣彩俑 歲月剝光它衣裳

聯合報╱本報記者周美惠 2009.05.23 04:23 am

本來有穿
漢陽陵彩俑原非裸俑,而是著衣式彩俑。武士俑身上被泥、水凝固住的鎧甲模樣,證實它們原非一絲不掛。
記者趙文彬/攝影

一九九○年出土的百餘件漢陽陵無臂裸俑,在重見天日的一刻震驚了世人。它為何裸身?難道是漢代特殊墓葬文化?

「其實早在上世紀六、七○年代,漢長安城即曾發掘出零星的裸俑殘片。」只是殘片不足以解釋所以然。「當時還不明白這是什麼?就叫它『裸俑』。」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長焦南峰說。當地民眾私下臆測,「它們可能是中醫用於標示針灸穴位的模具!」漢陽陵博物館館長晏新志說。

大量出土的裸俑,讓考古家試圖從俑的身上尋找到蛛絲馬跡。

它們無臂的兩肩都留有圓孔,應是預留、用於聯結木臂之處;通體橙紅的俑,額頭上有一圈朱紅色束髮用的絲綢「陌額」的遺跡。部分武士戴有紗帽,紗製的帽子早已化為塵埃,紗網遺跡卻如印記般留在武士頭上。部分行進中武士俑身著皮質戰袍鎧甲,則因盜墓洞留下的泥、水,凝固住鎧甲的模樣,更足以驗證它們原非一絲不掛。

原來這些俑為「著衣式」彩俑,兩千年後,木臂、衣服等有機物質早已腐朽,讓它們還原為一絲不掛的模樣,卻展現了漢人受楚文化影響的痕跡。

焦南峰說,大陸出土戰國時代楚墓,已發現著衣式木俑。出身楚國的漢高祖劉邦,在入主關中後,吸收了秦人製陶俑技術,但仍承襲了楚俑文化。「微笑彩俑」展策展人何傳坤解析,漢陽陵彩俑有北方人臉型,下半身體瘦無曲線的模樣則如木俑。印證「著衣俑是秦、楚雙重文化影響下的產物。」

著衣俑相當罕見,焦南峰強調,它是流行於漢代京畿一帶,君王特有的從葬俑,也是西漢早中期獨有的陪葬品,著衣俑的製作工序較塑衣俑更加繁複費工,勞民且傷財,隨著西漢國勢逐漸衰微,著衣俑也化為京華煙雲。



著衣式陶俑 彷彿遠古芭比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09.05.28 10:12 pm 
 
漢陽陵彩俑連細小的耳孔都仔細形塑,體現漢代精細的工藝水準。
趙文彬/攝影 

高大威武的兵馬俑是前往西安古都的必遊景點,近年來西安另一驚人的考古發現,非漢陽陵出土的大量裸體陶俑莫屬,這些裸體俑屬於「著衣式」陶俑,彷彿古代版的「芭比娃娃」,兩千年前,曾經在工匠巧手下,穿著絲綢華服、配帶兵器、水壺,護衛漢景帝的地下王國。

1990年,西安咸陽機場公路的一片油菜花田底下,發掘數百件長眠千年的陶俑。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王保平從遺址鑽探、清理、成立博物館,全程參與,他表示,大量裸體陶俑剛出土時,大家都對這些從未見過、赤身露體的小人兒感到不解。

王保平說,之前給帝王陪葬的是活人、泥俑、木俑,以及如秦始皇時代留下的兵馬俑,考證後才發現這些陶俑都是漢景帝陽陵的陪葬品。

這些陶俑的製作工藝可不簡單,他總結有「模、塑、燒、繪、雕、著、帶」等步驟,先以模具打造外型,接著刻畫性格、入窯燒製後彩繪賦予神態,接著雕塑可活動的臂膀、穿上絲綢衣服,最後再配帶兵器、錢囊、水囊等配件。

雖然是著衣式陶俑,但是人體的生理特徵都寫實呈現,「人體竅孔,無一不備」。王保平說,包括性器官、鎖骨、胸肌、肚臍眼、耳孔、鼻孔等,全都活靈活現。

漢陽陵博物館館長晏新志說,隨時光流逝,不只陶俑的服裝腐朽,木製手臂也不復存,成了現在的模樣,但當時活動的胳臂,可以方便替小人兒打扮、套入衣袖。

「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6月27日至9月27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即日起可在全家便利商店預購門票,全票一張250元,可享「兩人同行,一人免費」的優惠。 


謎樣羅經石 德陽廟遺址中心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2009.06.17 02:33 am

曾引起許多誤解的「羅經石」,經考據應為祀廟中心柱礎石,左前方為漢景帝陵、右為后陵。
圖/漢陽陵博物館提供
 
二千多年前的漢代,在洛陽留下一字排開的帝后陵,經千年滄桑後,一度荒蕪,後人對這片野草沒徑的陵園充滿誤解,直到經由考古學家一鏟、一鑽的爬梳,它們的面貌才逐漸清晰。

漢陽陵是漢景帝、后「同塋異穴」的合稱,在距離帝、后陵各約四百米之處,有一座刻有「十」字型的圓盤狀巨石,過去,當地人叫它「羅經石」,「以為它的『十』字具羅盤作用!」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王保平說。

它也一度被誤為「世界上最早的測量標石」;還有人解讀這是景帝為陽陵十萬名守陵人所建的「太社」,並斷言這石座上豎立著一個近六米高的陽具模型,以凸顯「尊父親母」…結果全是誤會一場。

隨著漢陽陵從葬坑出土,主持考古的學者王學理等人,從出土的雲紋瓦當、玄武(烏龜纏蛇)紋空心磚等,比對漢宣帝杜陵等遺址,認為它應該是史書上記載的「德陽宮(廟)」的核心建築遺址。這座皇帝為自己身後預先起造的「廟」,是為了便於提供每月的祭祀活動而設的禮制性建築。

德陽廟遺址高出地面五米多,中心即「羅經石」,這塊巨石直徑最長約一八三公分,應是德陽廟的中心柱礎石。此廟邊長各二六○公尺,由內外兩層建築形成「回」字形,外圈是為迴廊式建築,「外有濠溝、內有廊房、中有闕門。」

王保平指出。其內部是高起的正方形夯土台,高出四周迴廊約一公尺,臺子外沿每邊有等距離的十四個立柱,臺子下有一圈散水石。門道台階上根據方位鋪有四神紋地磚:東為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地面和屋面也都以不同色彩做為裝飾。「這是文景盛世禮制與思想的集中體現地,為古代建築史、陵墓制度史的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依據。」王保平說。


漢地底王朝 陵墓解謎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09.06.16 02:49 pm
 
漢陽陵出土文物讓漢代帝王陵園制度一一解密。
記者趙文彬/攝影
近年來成為古都西安新興景點的漢陽陵博物館,被視為考古界的明日之星,出土文物也如同打開漢代皇家墓葬制度的鎖鑰,一一為漢景帝的地下王國解密,珍貴的文物6月底將首度來台展出。

漢景帝挑了土厚水深的風水寶地,構築死後的地下王國,陵園以帝陵為中心,如小山丘的帝陵封土堆,猶如生前居住的未央宮殿。重新發掘清理的帝陵東側從葬坑,則再現了西漢宮廷文化,代表了漢代宮廷官署機構,從中發現宦官俑,還有各類車馬和生活用具、嬪妃形象的陶俑等。

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王保平表示,帝陵外圍護衛的「軍營」也如同漢朝軍隊的「南軍」、「北軍」,坑內出土的武士陶俑,面向東方,並分為前鋒儀仗、指揮機構、主力武士等,佈局嚴謹,反映了當時軍隊的規模。

這些出土文物不僅反映了漢代「事死如生」的葬制,體現陽間的皇家生活,也蘊藏著許多漢朝文化的「密碼」。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焦南峰表示,研究陵墓發現,呈正方形的帝陵邊長約418公尺,恰巧是漢代1里長;宗廟遺址邊長230公尺,恰巧是漢代100丈,顯示出當時設計巧妙。

另外,漢代從葬坑,每一條排得整整齊齊、南北對稱,不像秦始皇陵的從葬坑大小、規模尺寸不一,顯得「奇形怪狀」。焦南峰認為,這也反應帝王心性,越是雄才大略的能幹帝王,陵墓可能越有變化;漢景帝治天下蕭規曹隨,陵墓更遵循家法禮制,因此陵墓也就「老老實實」。

「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於6月27日至9月27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即日起在全家便利商店預購門票,全票一張250元,享「兩人同行,一人免費」優惠。  


西漢地底宮廷 豐饒勝秦陵 
聯合報╱本報記者周美惠2009.06.12 03:40 am

漢景帝素以勤政、節儉聞名,但隨著景帝陽陵的從葬坑出土,似乎歷史定見遭到挑戰。

 
西漢重視「事死如生」,修陵的費用約占全國收入的三分之一。漢陽陵有八十一個從葬坑,已出土的六萬多件文物來自其中十一個從葬坑和部分陪葬坑,估計占漢陽陵從葬文物的八分之一,而這還不包括尚未出土的帝、后陵。

「勤政節儉的漢景帝,面對地上和地下的世界,顯然有不同的思惟!」策畫「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的何傳坤博士指出。

最明顯的是,漢陽陵出土的家畜俑數量遠遠超過秦始皇陵。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從葬坑,有被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王保平喻為「漢景帝的肉食品庫」的家畜坑,內有彩繪陶豬大腹便便彷彿身懷六甲、黑白相間的陶牛和黃牛肥而壯、豎耳怒目的狼狗和尾巴上捲的家犬、色彩艷麗的公雞及母雞、體態各異的綿羊和山羊、還有身上擁有真的馬尾和馬鬃毛的彩繪陶馬,甚至連陶豬圈、牛棚都有。

何傳坤指出,出土的豬甚至多到排成上、下兩層,考古隊人員清理時甚至找不到可立足之地,得「懸在半空」清理文物。

另一個受矚目的是,漢陽陵出土的糧倉,至今仍殘留有小麥、穀子、玉米等糧食的遺跡,雖然當時埋葬於此的農物,已炭化為廿多公分厚的黑色灰殼,但專家估計原本堆積在此的農作物至少有兩米高!

「『事死如生』的景帝顯然已把他的宮廷生活完全帶到地底下去,設想得極其周到。想了解西漢的宮廷生活?漢陽陵全看得到。」何傳坤說。



盜墓賊 屍伴彩俑2千年 
聯合報╱本報記者周美惠 2009.06.21 04:56 am 
 
漢陽陵廿號從葬坑裡的鎧甲武士俑,因盜墓洞流入的泥水,形同被凍結在「時空膠囊」裡。
圖/漢陽陵博物館提供 

電影裡常描述盜墓賊「黑吃黑」的劇情,在漢陽陵第廿號從葬坑就有一處如同電影場景。

廿號從葬坑裡,一大批鎧甲武士俑如同被泥巴封存在「時空膠囊」裡,曾領導漢陽陵考古的學者王學理在此坑南端,發現一個盜墓洞底下有副蜷曲的人骨,旁邊有塊大石頭,「顯然是盜墓者的屍骨,被坑上接應寶物的同夥所害。」他的屍骨經過二千年後,竟成盜墓賊輓歌。

盜墓賊究竟有多猖獗?鑽研漢陽陵的大陸專家胡芳為文指出,漢陽陵園中有不同時期的盜洞上百處;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焦南峰也說,漢陽陵從葬坑「每個坑都有被盜痕跡,有盜洞、有散落的小銅錢,不排除主陵也曾被盜。」

沿襲千年的厚葬之俗是誘發盜墓的主因,「厚葬的歷史多長,盜墓的歷史就有多長!」中國歷史上,公開的大規模盜墓屢見不鮮,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一聲令下,掘陵墓的事件一再發生,讓關中帝陵遭遇浩劫。

令人訝異的是,因財政匱乏,歷史上不乏「官方主持」的盜墓,東漢末年,董卓曾命令呂布發掘陽陵在內的西漢九陵壞。古代甚至有「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等官銜,相傳就是曹操底下的盜墓軍隊將領。

只是,「秦漢盜墓者主要盜取他們認為有價值的金、銀、銅、玉器,現代人認為重要的壁畫、陶器等不好盜,在當時的市場上沒什麼價值,反倒沒被盜。」焦南峰分析。

盜墓賊留下的歷史烙印,有時也有意外的「正面」功效———漢陽陵彩俑多為「著衣式」彩俑,它們的木臂、服飾等有機物質如今早已腐朽,但武士俑身著的戰袍鎧甲,卻因從盜墓洞流下的泥、水,凝固住鎧甲的模樣,證實它們原非一絲不掛,留下弔詭的歷史見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