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音樂祭Live house文化 歌聲漸飄渺?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 2009/01/05

若說台灣搖滾/另類音樂場域10年來最大的改變,「創作團現場演唱」的風潮,絕對名列前茅。從南到北,官方民辦的音樂祭遍地開花;live house也從早年僅少數pub結合現場演唱(多為翻唱),變成如今以創作演唱為主。去音樂祭或live house,幾乎成了現代青年的共同記憶或重要社交。

然而在「現場取代二手錄音」口號震天價響時,不安正漸漸擴大。

音樂祭 辦一屆沒下文

新的音樂祭多到來不及記,卻常辦了一屆就沒下文;老牌的野台開唱決定今年停辦;著名live house「河岸留言」去年9月新增西門紅樓展演館,迅速面臨經營窘境;高雄知名的子宮藝文空間老闆,更在去年底展開環島單車行,期待籌募店面經費。

這並非景氣的問題。在看似蓬勃歡樂的玩團/聽團文化背後,台灣搖滾/另類音樂底盤的脆弱,正一點點顯現。樂團、聽眾、官方、業者,都是問題的一環。

具指標地位的live house「The Wall」經理Orbis觀察,近兩、三年來,獨立樂團的成長幾乎停滯。1999年前,創作團不到20個,之後即以每年增加60、70個的速度暴衝,一路成長到2005年的近500團。然而或許是因發現創作路不好走,積極的新團近年寥寥可數。

憑感覺玩團 創作難行

身為著名吉他老師的「河岸留言」創辦人林正如直言,「現在的團超過一半都想作流行」。流行並非不好,但許多團都期待像星光幫那樣一炮而紅,卻不願下苦功,「若只憑感覺或興趣玩團,不用『音樂家』的標準期許自己,創作路怎麼走得久?」

樂團不夠多、素質不夠好,「有些團好像只是來到此一遊」,影響live house品質,也減弱聽眾聽團動力。更讓音樂人在意的,是聽眾音樂品味並未大幅改變。

「獨立音樂喊了這麼多年,結果流行、抒情風還是占了台灣80%市場,剩下的20%才是其他類型分。」Orbis認為,崛起於live house和音樂祭的蘇打綠、張懸、陳綺貞固然都不錯,但若只有特定音樂類型才能躍身主流,也顯現目前的音樂文化體質仍不夠健康。

音樂芽苗 官方變殺手

樂迷有時成了音樂祭的打擊者。野台開唱停辦,主因固然是官方收回場地,但樂迷你一句「為什麼不請後搖滾團」、我一句「為什麼都請後搖滾團」,也讓團隊疲於應付,終至頹然。春天吶喊主辦人Jimi,更是一提到不了解的外界把春吶標籤成「商業化」,就顯激動。

官方也不自覺成了音樂芽苗殺手。當搖滾聖地英國、亞洲公認音樂水準最高的日本等國的政府,都全力扶植創作團時,台灣各地政府,卻只知辦音樂祭來證明自己跟得上流行、炒熱觀光、宣傳政績。然而因為缺乏專業,往往草草了事,也造成音樂祭形象下滑,被認為是免錢的大家樂。

就連最成功的官辦音樂祭「海洋」,也屢傳官方/贊助商「建議」演唱名單。去年更因官方開標時間太晚,弄得承辦者及參加樂團手忙腳亂,此外又介入口號、宣傳廣告、穿著安排,讓大會設計者蕭青陽都忍不住跳出來痛批。

春吶被抄 不得不註冊

Live house也有類似困擾。地下社會和The Wall都曾歷經高稅、營業不合法的處境,河岸留言也在新添西門館後飽嘗苦頭。明明是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駐館,林正如卻得為營建、稅額問題,天天找建管處、商管處argue,讓他疲累得嘆道:「這種不安感,逼得我頭一回覺得不想作!」

業者彼此拚鬥,更是問題一環。在國外百花齊放的音樂祭現象,到了台灣,常變成商人撈錢的工具,最著名的例子便是Jimi的「春吶」遭各方抄襲、汙名化,逼得他不得不去註冊商標。然而春吶當初的清新熱情,在各方生剝活吞下,早被消磨得僅剩殘餘。

回音樂原點 重新扎根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音樂文化?倘若有朝一日,台灣好不容易養成的音樂祭、live house、玩團文化重回貧瘠,將是次文化的巨大缺口。樂評葉雲平形容,樂團和音樂是原物料,live house是讓音樂蔓延的長久駐點,音樂祭則可供音樂一次爆發、讓更多人聽到,三者缺一不可;然而這些若缺少官方和媒體灌溉,音樂土壤終難肥沃。

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許也不用太悲觀。葉雲平指出,和從70年代就開始玩團的日本相比,台灣相關文化從90年代至今,不過十幾年,確實「還在養成階段」。如果日本要花30、40年,才有今日的茂盛,那台灣的路也還長。

然而繁花盛景從不是憑空得來。想迎接未來的榮光嗎?那麼,音樂鏈所有相關人士,都必須回到音樂原點,把土壤耘好。

音樂儀式 凸顯個體

去年,作家吳音寧出詩集「危崖有花」,選擇回到「我從青春期就在混的地方」——地下社會辦朗誦會,弟弟吳志寧的樂團「929」也同台演出。那晚,吳音寧不時哽咽落淚,因為「地社」和她的詩、她的回憶如此糾纏,「我早想要在地社念詩,與朋友一起分享」。

吳音寧對地社的認同,新世代青年可能很難體會。地社創辦人之一、輔大社會心理系助理教授何東洪觀察,現在到live house看團的人氣質跟早年很不一樣,以前大家是認地方,如今這種地方認同感已稀釋、片段化,轉為「對團的認同」,或變成對消費文化的認同。

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則認為,音樂已取代單一地方,成為更大的認同劑,這在政治歧異的社會中特別重要:「人們要靠音樂來結合」。

現在音樂祭常見的多舞台,相對於過去演唱會的單一舞台,也顯現認同感的更趨自由。多舞台顯現web2.0時代特色:去中心化、自由遊走、多點式連線,樂迷自主性高,「雖然還是儀式行為,已從集體性變成凸顯個體性」。

全台著名live house

台北市 地下社會 師大路45號B1

河岸留言 (小河岸)羅斯福路3段244巷2號B1 (大河岸)西寧南路177號

The Wall 羅斯福路4段200號B1

女巫店 新生南路3段56巷7號

海邊的卡夫卡 羅斯福路三段244巷2號2樓

台中縣 浮現藝文展演空間(原老諾) 龍井鄉新興路55巷12號(東海大學旁)

台南市 ROOM335 康樂街47號B1

高雄市 Join Us 苓雅區和平一路248號3樓

子宮藝文空間 苓雅區林南街18號2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yoganadan 的頭像
    anyoganadan

    私.雜記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