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活之內,日常之外/電影導演 傅天余
我去過數不清的咖啡館,但很少專程去某一家。就像愛情,沒有絕對客觀的理由,一切只在於緣分──對的時間正好出現一個對的人...。
【文字/傅天余;執行/陳羿緻;攝影/徐欽敏】

生活之內,日常之外

我去過數不清的咖啡館,但很少專程去某一家。就像愛情,沒有絕對客觀的理由,一切只在於緣分──對的時間正好出現一個對的人。我印象深刻的咖啡館幾乎都出現在旅行或移動途中,想要喝杯咖啡的時候正好出現的那一家,如果這家咖啡館還有美味的咖啡、舒適的椅子、理想的音樂,那麼就是一家完美的咖啡館了。

印象很深的是基隆港邊一家小咖啡館,記得跟那時候的情人開車晃了半天只找到這樣一家店,在二樓,是那種早期的情人雅座咖啡,有個香豔的名字,陳舊的大花壁紙,音樂是ICRT的西洋流行歌,窗戶望出去可以看見海,王家衛加上侯孝賢的氛圍。顧店的是個有點風塵味的中年女人,用賽風壺煮的咖啡極難喝,但我還是覺得那家咖啡館很迷人。不久前想再去找,卻怎麼也找不到了。我不確定自己懷念的是什麼,但那是我唯一曾經夢見的咖啡店。


我習慣只喝單品或黑咖啡,不加糖。同樣的,如果要舉出一個偏愛的咖啡館特質,應該是「簡單、純粹」──我不喜歡太有風格或氣氛太ㄍㄥ的咖啡館,或者店本身帶有太多咖啡以外的主張,甚至,太過熱情的老闆。

在紐約唸書時住在格林威治村,公寓巷口有家咖啡館,每天早上我都會買份紐約時報晃去吃早餐,老闆是個活力充沛的變性男生,今天扮空姐明天扮女僕,每天專注俐落地為客人煮咖啡,讓人一早心情就很好。對我來說那就是一家理想的咖啡館,可以自然的存在每天的日子裡。

對我來說咖啡館是個「生活之內,日常之外」的微妙空間,是一個可以稍微停下來整頓自己的地方。我怕吵,其實無法真的在咖啡店寫東西,大都是去看書翻雜誌或跟人碰面。但我有個習慣,每寫完一個故事或腳本,一定會找家咖啡店坐在裡面讀一遍,常常這樣更能清醒客觀地看出問題。

開了自己的咖啡店之後,每天看著不同的人們來到咖啡館,來消磨一個人的時光、來跟朋友哈啦、來工作、來討論婚禮細節、商討新家裝潢事宜、擬定旅行計畫⋯⋯每一杯咖啡都代表某個日常片段,而我們的人生就是由這些片段組成的。

之前有大半年,有個建築系畢業的男生天天來報到準備留學的事,有天他來,很開心說申請到哥倫比亞大學,下禮拜就要出國了。結帳時他買了一包咖啡豆,說想把熟悉的味道帶去紐約,但是他根本不懂怎麼煮,老闆便當場上課,教他最簡單的手沖方法。還有一個幾乎每天都會來店裡讀書的熟客,是一位退休的企業家,有回他女兒氣呼呼跑來找人,嚷著說:「唉女兒找不到爸爸,老婆找不到老公,只好來咖啡館碰碰運氣!」──你看這是多棒的台詞!

我希望之後把這些美好的咖啡店故事寫成一部像《深夜食堂》那樣的作品。人與人來到這裡,度過一段尋常而珍貴的片刻,那些時光於是被保留下來而不只是過去了,這便是咖啡店的醍醐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