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市場爐火旺──明清銅爐,宣德款烙底 (上)
宣德銅爐的市場行情,價格到底應該落在什麼高度才算合理,或許本來就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提問!不過去年12月4日,一件在北京匡時拍場中出現,以前所未見的天價──人民幣1,512萬元(以下幣值皆為人民幣)成交......
【文/陳啟正;圖/本刊資料室】

宣德銅爐的市場行情,價格到底應該落在什麼高度才算合理,或許本來就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提問!不過去年12月4日,一件在北京匡時拍場中出現,以前所未見的天價──人民幣1,512萬元(以下幣值皆為人民幣)成交的明崇禎〈沖天耳金片三足爐〉,卻讓收藏家手中所持握的那顆鑑藏砝碼,不知到底是該壓向歷史價值這端?還是市場價格的秤盤彼端?似乎顯得更加地不知所措了!

風磨銅十二煉


清康熙〈馬槽爐〉,成交價人民幣1,456萬元。
回歸宣德銅爐當初開冶鼓鑄的歷史本源,筆者以為,若以宣德三到四年之間,經明宣宗朱瞻基授意下所完成的那批宣德銅爐,應可說件件都屬價格不斐的昂貴作品。理由很簡單,首先是受命主持鑄造任務的工部侍郎吳邦佐,當年所帶領的鑄工包括匠人、風箱夫、火夫、水夫乃至磨光匠等即多達130餘人;其次根據《宣德彝器圖譜》的記載,僅宣德三年先前兩批歷時五個月完成的3,365件宣爐,細究它們所耗用的金、銀、銅、鉛、安瀾砂、金絲礬……等原物料,非但數量相當龐大,而且相關細目也可謂達到「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度。

舉例來說,用於「商嵌泥金、流金、滲金」的赤金達六百四十兩、用於商嵌泥銀、流銀、滲銀」的白銀達二千八百八十兩。而鑄爐所使用的合金銅料,經裁准報核的暹羅國生礦洋銅達三萬一千六百八十斤、倭源白水鉛達一萬三千六百斤、倭源黑水鉛達六千四百斤、日本國紅銅達八百斤、賀蘭國花洋錫達六百四十斤、鋼鐵達九千六百斤。又古鑄銅爐所使用的周邊耗材包括:出山煤炭達八萬六千四百斤、湖廣大櫟碳達八萬六千四百斤、大風箱二十具……等。綜觀以上所列,宣德銅爐的鼓鑄順利,若非有皇家龐大人力物力與雄厚資金的後援支助,民間單憑一己之力想完成此番創舉,恐怕不是容易之事。

不僅如此,在宣德銅爐的製作過程中,據傳又因宣宗本人的堅持,而使宣爐的製作成本至少又提高了一倍以上。原因是內含鋅、錫等礦物的「風磨銅」,一般最少需要耗費六煉的功夫才得以進行澆鑄,但由於宣宗敕命必須經過十二煉方才可以鑄器,因此每斤銅材經過十二煉後只能剩下四兩。如明人項子京在《宣爐博論》即載:「昔聞一老中貴,言宣廟當鑄冶之時,問工匠曰,煉銅何法遂至精美。工奏云,凡銅經煉五、六,則現珠光寶色,有若良金矣。宣廟遂敕工匠,煉必十二,每斤得其精者纔四兩耳,故其所鑄鼎彝特為美妙云!」誠然,歷代藏家對宣爐珍愛有加,正是宣爐視覺上具有珠寶的光彩,而拿起來也有沉重的質量感。由此看來,如果項氏的說法屬實,那麼宣德銅爐的市場行情,打從一開始就具有貴如拱璧的價值也就沒有太大疑義了。

宣德銅爐有三好

除了製作成本高昂之外,歷代收藏家對宣德銅爐情有獨鍾,至少還包括宣德銅爐不可取代的材質好、造型佳以及皮色美等三項主因。而追索宣德銅爐選用絕佳材料的製作背景,實與宣宗獲得數萬斤來自暹羅國(今泰國)進貢的風磨銅有極大的關係。根據《宣德彝器圖譜》所載,宣德三年三月初一日,太子少師工部尚書呂震接到司禮監太監張斌頒賜的一道聖旨,大意是說:宣宗因忖度暹羅國王刺迦滿靄所進貢的風磨銅(即黃銅)質精量夥,不禁思及宗廟與內廷的鼎彝陳設式範非古,乃諭示呂氏以風磨銅火速鼓鑄鼎彝云云。換句話說,宣德銅爐的鼓鑄動機,極可能是在宣宗獲得一批精美銅料後,才引動他正視前朝遺留、已顯鄙陋的鼎彝舊器,於是在宣宗的個人意志主導下,宣德銅爐終得以採十二煉的最高標準璀璨誕生。


市場爐火旺──明清銅爐,宣德款烙底 (下)
選用不惜工本的精煉銅材作根基,當然也得有造型優美的款式相互搭配,才能從式樣鄙陋者中脫穎而出。《宣德彝器圖譜》亦載......
【文/陳啟正;圖/本刊資料室】

選用不惜工本的精煉銅材作根基,當然也得有造型優美的款式相互搭配,才能從式樣鄙陋者中脫穎而出。《宣德彝器圖譜》亦載,宣宗在要求工部火速鼓鑄的同時,也著令禮部會同司禮監等參酌北宋《宣和博古圖》與《考古圖》等書中的銅器形制,乃至內庫所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等瓷器樣式,選定其中款式典雅者,依樣畫圖進呈,並藉以做為工部鑄造時的參照依據。事實上,查閱《宣德鼎彝譜》不難發現,宣德三年「照依原降式,僅遵欽限鑄造」的3,365件「宣爐」,其中所謂「原降式」正是禮部尚書呂震會同各臣,從內庫庋藏的瓷器選出29種,以及從考古圖、博古圖錄諸書等選出88種,共計117種再繪製成圖且經進呈核定的參考樣本。殊為可惜的是,由明人文彭所傳抄的《宣德鼎彝譜》並不見任何圖樣傳世,而另一本係借得原奏副本所謄抄的《宣德彝器圖譜》,雖有圖樣可供參考,但包括後來補鑄在內的器形圖案,也只有83種而已。無論如何,宣爐的造型於簡潔典雅之餘,猶有多樣繽紛的風貌令人心醉,而這些琳瑯滿目的優美造型,正是收藏家喜愛宣爐的一大主因。


清道光〈沖天耳三足爐〉,成交價人民幣593.6萬元。
至於材質好、造型佳之外,宣德銅爐多樣的皮色變化也是讓收藏家愛不釋手的另一特色。如明末清初的冒辟疆在其《宣爐歌注》中亦曾評讚:「宣爐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膚柔膩可掐。」筆者以為,冒氏所言應非虛妄,因為根據《宣德彝器圖譜》可知,當年宣德銅爐鑄造之初,工部為了使宣爐看起來更加美觀,確實運用了不少天然染料進行薰染美化。譬如,用天方國番魯砂作鼎彝點硃砂斑、用渤泥國紫礦作鼎彝點染棗紅色皮、用鴉嘴胆礬作鼎彝翡翠綠色腳地、用梅花片石青作鼎彝點染石青斑、以及用古墨作鼎彝黑漆古斑……等,顯見一件標準的宣德銅爐必須具備斑斕可愛的外表皮色,應該是當年製作工序中,不可或缺的裝飾手法。也難怪民初邵茗生在《宣爐彙釋》中亦不忘強調:「宣爐妍妙,厥在膚色,霞蒸雲蔚,如水欲滴,仿古青綠,燒斑黑漆,評分五等,藏金第一……」的美哉評價。

明清銅爐市場解析

進入宣德銅爐的市場分析之前,尚有一個概念必須事先釐清。這主要是,宣德銅爐經過五百餘年的遞嬗,一方面礙於相關原始史料的缺乏,即便有先前筆者所引述的《宣德彝器圖譜》或《宣德鼎彝譜》作為論證基礎,但因為它們都不屬官方的一手資料,而且手繪器形圖案也不甚完備,甚至過去也有人懷疑它們是出於後人的杜撰等諸多因素;再加上宣德銅爐一開始因屬皇家的御用陳設,所以除了功勳大臣或寺廟道觀偶能獲得皇家的賞賜外,一般百姓很難一窺宣德銅爐的真貌,然而可能是行走皇宮的諸大臣下朝後天花亂墜的吹噓,致使民間也掀起一波宣德銅爐的仿製風潮。如《宣爐博論》即言:「宣廟官鑄鼎彝,及今所存,真者十一;贗者十九,在當時原屬珍貴,與南金、和璧同價。」換句話說,鑑別宣德銅爐的真品標準如今已模糊難定,可能也沒有任何一位專家能夠保證哪一件銅爐就是宣德三年鑄造的那一批。而且,所謂宣德銅爐的造型,除了多數人所熟稔的典雅爐式造型外,事實上也包括了諸如仿古彝器與肖生造型的其他種類,也因此,為了方便起見,筆者在進行宣德銅爐的市場分析時,只能以明清銅爐的概念進行歸納統計。

統計近十年來國際拍賣市場成交的明清銅爐,總件數約在420餘件,其中除了2004年與2010年的年度成交件數超過50件之外,其他年度則普遍落在30至40件之譜,不過2005年與2006年則雙雙下滑到30件以下。有趣的是,從2001年以降,拍賣市場兩次年度成交件數超過50件的背後因素,竟然都與北京已逝收藏名家王世襄有關。綜觀2003年王世襄專拍以前,個別銅爐的成交價殊少有超過人民幣100萬元以上的紀錄,而且多數的成交價也俱在人民幣50萬元以下,能超過50萬元以上的標的,放眼當年已算是到頂的價格。然而在2003年的王世襄專拍,不僅銅爐的成交價格首度上探百萬元,而且還一口氣締造了三件人民幣百萬級明星。又也許是受2003年的專拍激勵,一轉眼2004年之際的年度成交總件數馬上就激增到58件。儘管2004年並沒有特別搶眼的個別拍品飆出驚人價格,但2005年北京翰海卻隨即以555.5萬元,拍出一件清乾隆〈銅鎏金高浮雕雲龍雙耳爐〉,又讓明清銅爐的市場價格躍上500萬元的歷史新高。

2005年以後,明清銅爐的個別行情超過人民幣百萬元已經不是新鮮之事,但令人更訝異的其實還在後頭。2010年北京匡時推出一場「錦灰吉金──王世襄銅爐」專拍,不僅全場20件銅爐拍品悉數成交,而且還一舉創造了三件人民幣千萬元行情的超級明星。這場銅爐專拍可說意義非凡,因為單單20件拍品的專場,竟然幾乎重新改寫歷年十大高價銅爐的排行,也就是說,十大高價行排中十件有九件出自這場專拍,而一場專拍能有如此巨大的改變能量,回首過去紀錄,誠然是前所未見的。

一件銅爐是否能夠具有人民幣千萬元行情的資格也許見仁見智,但明清銅爐近兩三年呈現穩健上揚的走勢,卻是不爭的事實;事實上,2010年締創高價的銅爐都不是宣德三年的官鑄作品,但如果連非宣爐都有千萬行情的身價,未來只要有證據確鑿的宣德銅爐現身市場,筆者相信,屆時的拍賣成交價格,應該只會繼續走揚、而不會往下滑跌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