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行草系列/寒食帖(四)蔣勳 2010/04/14 聯合報


圖一:黃山谷〈寒食帖〉後的跋尾是他一生最漂亮的書法之一。(〈寒食帖〉現藏台北故宮,本文圖片翻攝自日本二玄社的複製品。)蔣勳/圖片

黃山谷的跋尾

1101年前後,黃山谷看到〈寒食帖〉,當時東坡應該在海南島,獲赦還的路上。黃山谷感慨萬千,讀著詩句,看著書法,感覺著東坡的心境,寫下了動人的跋尾。

黃山谷〈寒食帖〉後的跋尾是他一生最漂亮的書法之一。

與東坡的風格截然不同,卻相互輝映,兩大書家,並列在一起,稱為「雙璧」,這是只有閱讀原稿才會有的快樂。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圖一)

黃山谷先讚美東坡的詩,東坡的詩,像唐朝李白,甚至比李白還好。宋詩崇尚自然,崇尚平淡天真,山谷是以宋人詩學來評比,東坡比李白更有一種自在平淡。

山谷認為東坡的〈寒食帖〉書法兼具唐顏真卿、五代楊凝式、北宋初李建中的筆法,貫穿了唐宋的書法美學,根柢深厚,卓然成一大家。

東坡書法,看來像無所本,但是,招招都有來源。

許多初學者剛開始看不出蘇書的好處,讀這一段跋文,字寫得如此漂亮的山谷,卻推崇前面的東坡,第二名推崇第一名,初學者也藉此知道更有高手。

「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東坡再寫一次,未必能寫得這麼好,這是在說「手稿」的意義,沒有修飾,沒有刻意,所以好,原作者再寫一次,也不一定更好。

美學上的「好」,不是技巧,而是心境,「技巧」重複是「匠」,心境卻不能重複。

很多人形容黃山谷的字,好像打開將軍的寶庫,長槍大戟,劍拔弩張。

山谷寫字,懸腕中鋒,用肩胛臂膀帶力,轉肘使腕,寫完字,他自己說「臂指皆乏」,累得要死。

山谷一生羨慕東坡,似乎在詩文書法上,東坡都不特別用力。東坡可以肘靠在桌上寫字,不懸腕,不費力到筋疲力竭,自自然然。

顯然,第二名是比較累的,看第一名在前面,因此追得辛苦。

東坡像是四兩撥千斤,有一種從容,有一種自在。

黃山谷的字其實漂亮,我年輕的時候,還不懂東坡,喜歡的是黃山谷。

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這兩個人亦師亦友,是一生的知己,詩文書法上是知己,生命的修行領悟上也是知己。

寫完跋語,山谷幽默,猜想他日東坡看到他的字,一定嘲笑揶揄山谷:佛主不在,就稱起「老大」了。

蘇黃二人,一生情誼都在這句話中,有敬有愛,卻時時彼此捉弄調侃,直見性情。


圖二:黃山谷的筆法線條俊挺,「到」字一筆到底,俊秀非凡。蔣勳/圖片提供

黃山谷的筆法線條俊挺,書史上說他「盪槳中悟筆法」。書法美學都從生活中領悟,划船盪槳,水波阻力,線條力道,「一波三折」,形成一種跌宕。跋文裡的「猶」、「到」、「處」、「意」、「使」、「無」都有「盪槳」筆法,長線條,一波三折,氣息連貫,尤其是「到」的一筆到底,俊秀非凡(圖二)。

山谷書法挺拔俊秀,風格卻比較一致。和〈寒食帖〉比較,東坡的筆法變化非常大。山谷雖掌握了美好音樂旋律,但是比較單一,不能豐富起來。人生的各個階段,從青春華美,到衰老蒼涼,東坡都轉換成書法,都轉換成審美,可以組織大交響曲,這是山谷欽佩羨慕的地方。

黃山谷影響後世很大,明朝的沈周、文徵明都學他的字。

山谷字有時拘謹,這篇跋文卻放鬆很多。尤其到結尾,「應笑我」這三個字好極了,用了東坡的句子,有一種飛揚的喜悅,完全放鬆,飛白墨色散漫,好像裡邊可以聽到笑聲。

黃山谷跋文寫完,像接力賽跑的第二棒。他也沒有簽名落款,仍然是大家風格,不怕後世認不出他的字,沒有傳不傳世的計較。

張縯「埋輪之後」

黃山谷題跋在1101年,恰恰是東坡逝世那一年。四年後,1105年山谷也去世。南宋時,〈寒食帖〉傳到張浩侄孫張縯手中。張縯寫了長跋,詳述伯祖收藏以及山谷題跋的故事,〈寒食帖〉有了自己流傳的歷史。

張縯的跋裡說:「東坡老仙三詩,先世舊所藏。伯祖永安大夫,嘗謁山谷於眉之青神。有攜行書帖。山谷皆跋其後。此詩其一也。老仙文高筆妙,粲若霄漢雲霞之麗。山谷又發揚蹈厲之,可為絕代之珍矣。」

張縯蓋有「懿文堂圖書」的印,也在許多「騎縫」處蓋有「埋輪之後」的印。張家先祖是漢朝張綱,張綱當時是御史大夫,梁冀在朝中擅權,權勢太大,御史大夫都不敢講話,七個御史大夫都跟他合作,坐著馬車去找他。張綱最後把馬車的車輪埋在地下,表示破釜沉舟,不去跟梁冀合作。這是「埋輪」的典故,張縯以祖先張綱的事蹟為榮,引為典範,因此刻了這方印。書法文物經典,有時是一方印,看流傳經過,也理解一段歷史故事。

以前莊嚴老師上課,一個一個講印,講跋文,知道經典在時間裡的傳承。

元明清初

元朝〈寒食帖〉曾經張金界奴收藏,留有「張氏珍玩」、「北燕張氏珍藏」兩方印。

〈寒食帖〉後收入皇室內府,上面有元文宗(圖帖睦爾,1304-1332)「天曆之寶」的玉璽。元朝是蒙古族執政,東坡的書法文物一樣被珍貴地收藏。「經典」不止能通過朝代興亡,「經典」也可以使戰勝的執政者謙卑學習。

明朝時有韓世能、韓逢禧父子收藏〈寒食帖〉,董其昌在上面也留下題跋:

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

明代〈寒食帖〉也入內府,留有「典禮紀察司印」的半印「司印」二字。

清初〈寒食帖〉有納蘭容若「成德容若」、「楞伽真賞」、「棱伽」許多印。納蘭容若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被王國維稱讚的清初詞家,文物經典的閱讀,有時會讓人在一個印前停很久,因為一方印,忽然想起讀過的一闋納蘭詞。

乾隆時〈寒食帖〉入清內府,上面留著乾隆各年齡階段大大小小的印,留著他的跋文,也留著他的繼位者嘉慶的印。

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在清宮裡安靜了一百多年的〈寒食帖〉在歷史的騷動裡又要經歷新的劫難了。

清末的劫難

清代咸豐年間,圓明園遭焚毀,〈寒食帖〉流入民間,為廣東人馮展雲所得。

東坡寒食帖山谷跋尾。歷元明清。疊經著錄。咸推為蘇書第一。乾隆間歸內府。曾刻入三希堂帖。咸豐庚申之變。圓明園焚。此卷劫餘。流落人間。有燒痕印。其時也。嗣為吾鄉馮展雲所得。

顏世清在民國戊午年(1919年)記錄〈寒食帖〉被廣東馮展堂收藏經過。並且說馮展堂「密不示人」,所以沒有留下印記題跋。

1924年羅振玉在跋文中提到〈寒食帖〉與張之洞的一件故事:

先師張文襄公嗜東坡書。光緒壬寅(1902年)公建節武昌,客有持此卷請謁。公賞玩不置,謂平生所(見)蘇書墨跡,以此卷及內府藏榿木詩為第一。客喜甚,言將奉獻真。微露請求意。公曰。時已仲春。貂裘適可付質庫。若以價相讓。當留之,否則不敢受也。客大失望,因求公題識。

羅振玉1902年與老師張之洞一起觀看〈寒食帖〉,二十年後,與張之洞同時觀看的端忠敏、梁文忠都已過世,羅振玉感慨萬千,稱自己為「頭白門生,尚在人世」,特別記下當年張之洞的「清風亮節」,雖然極愛〈寒食帖〉,卻沒有貪婪接受物主請求。題跋中說的「客」不知是否即是馮展雲。

〈寒食帖〉後來轉入顏世清手中,據跋尾郭枻(彝民)的記錄,〈寒食帖〉由顏世清(韻伯)以「金六萬元」賣給日本收藏家菊池晉二(惺堂):

蘇文忠寒食帖,由顏韻伯以金六萬元售於菊池惺堂。已見內藤跋於龍眠瀟湘圖。係團匪亂流入日本。書估菊池。親屬某以六千元收得。以六萬元轉售於菊池。價差甚鉅。書估、菊池俱大非之。幾至興訟。事在菊池購蘇帖之前。前跋誤載此段。今再志。以之存其真。

〈寒食帖〉流入日本,似乎當年還因為價格引起訴訟。

1924年,日本漢學家內藤虎應菊池晉二之請,兩次寫下很長的跋文。

內藤虎跋文歷數〈寒食帖〉流傳經過,敘述自己在1917年的「燕京書畫展覽會」上就看過〈寒食帖〉,當時收藏的人是完顏樸孫──他是清末民初大收藏家,〈寒食帖〉上有許多方收藏印都是他的,如「金章世系景行維賢」、「景行維賢」、「景賢鑒藏」等。

顏世清大正壬戌年(1922年)攜帶〈寒食帖〉到日本,「此卷遂以重價歸菊池君惺堂」。

菊池火中搶救〈寒食帖〉

內藤虎的跋中特別提到菊池得到〈寒食帖〉第二年(1923年),日本關東就發生大地震。東京一帶房屋毀了「十之六、七」,下面一段是動人的描述:

「菊池氏亦罹災,先世以來收儲,蕩然一空。惺堂躬犯萬死,取此卷,及李龍眠瀟湘卷,而免於災。一時傳為佳話。此卷昔脫圓明園之災,今復免曠古未有之震火,雖云有神物呵護,亦惺堂寶愛之力矣。」內藤虎、菊池惺堂,兩個日本人,在漢字書法的經典傳承歷史上,也成為了參與者與呵護者。

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王世杰先生到處尋找〈寒食帖〉,「蹤跡得之」,〈寒食帖〉重新回到中國,1949年,這件經歷一千年的經典也隨王世杰到了台灣。

民國48年王世杰寫下了目前最後的一個題記:

東坡先生此帖,曾罹咸豐八(點去)年,英法聯軍焚燬圓明園之厄。尒後,流入日本,復遇東京空前震火之劫。詳見卷後顏世清、內藤虎兩跋。二次世界戰爭期間,東京都區,大半為我盟邦空軍所毀,此帖依然無恙。戰事甫結,予囑友人蹤跡得之,乃購回中土,并記于此。後之人,當必益加珍護也。

王世杰諄諄叮嚀──以後的人,一定要好好更加珍惜保護〈寒食帖〉。

結語──臨江仙

跟隨莊嚴老師在故宮上兩年的「書畫品鑑」,只是開始接觸〈寒食帖〉,書畫經典浩瀚,是一輩子做不完的功課。

畢業那年,莊嚴老師是論文的口試委員,口試完,老師從口袋摸出一個信封說:「畢業禮物。」我打開看是一幅莊老師寫的東坡〈臨江仙〉,我們上〈寒食帖〉的課,老師要我們讀東坡在黃州時期的作品,其中就有這闋〈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也是黃州時期東坡詞中我很喜歡的一闋,平淡自在,半夜在東邊坡地喝酒,喝了醉,醉了醒,醒了又喝,喝到三更,心裡鬱苦煩悶,回到家,家僮沉睡,打鼾聲如雷鳴,敲門不應,也就隨緣,倚靠著杖,聽大江水聲。

莊嚴老師有名的是「瘦金書」,用來寫〈臨江仙〉,少了富貴,多了文人的飄逸瀟灑。老師還特別指著上面一方「偶然於書」的印,解釋說:「偶然寫了好字,才用這方印。」

上「書畫品鑑」的課,這些故事,常在記憶中,覺得自己有福氣,不止是學習知識,也知道什麼是性情中人,什麼是人品典範。一晃三十餘年,連老師家的茶與酒都在想念中。

今日整理〈寒食帖〉筆記,也當作是供在老師靈前的一份遲來的作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