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與新聞/權力應該是手段不是目的
聯合報╱楊照 2009/06/17
你得先清楚拿到權力要幹嘛,才去爭取或創造權力管道。要不然再大再多的權力都是空的……
一位出身密蘇里州的美國參議員叫丹佛斯(John C. Danforth),很少人聽過他,更少人知道他身上擁有一項極其難得,又極其尷尬的紀錄。他的政治生涯中,兩度跟副總統職位擦身而過。 1988年,老布希代表共和黨競選總統,挑副總統時,本來選定的就是布希家的老友丹佛斯,然而在黨代表大會前夕,因為考慮到選票互補的作用,急轉彎改成比較年輕、選票基礎更南方的奎爾。
十二年後,2000年,換成小布希選總統,又想到找丹佛斯來搭檔了。小布希是德州州長,南方票沒問題,丹佛斯可以幫他爭取中北部的票,而且丹佛斯的年紀、全國性從政經驗、與老布希的深厚關係,又都可以補充小布希的形象缺點。
小布希當時委託了錢尼主持巡訪副總統人選的小組,離黨代表大會前不到一個月,錢尼出面邀約了丹佛斯和小布希聚餐細談,因為丹佛斯正是錢尼和小組認定的最佳副總統人選。餐會錢尼開了場後就離開了,留丹佛斯和小布希私下交換意見,理應就在那個時候會敲定搭檔競選的事。沒想到,幾天之後,小布希陣營正式宣布副總統候選人,不是丹佛斯,是錢尼。
怎麼「公親變事主」,幫人家找副總統的人,自己當上了副總統?而且錢尼的形象、票源,幾乎都跟小布希重疊,本來雙方都認定沒有理由搭檔的啊!可憐的丹佛斯,再度在最後關頭被拋棄了,這回主要的原因──小布希和錢尼幾度深談,兩人越談越對眼,尤其在一件事上,兩人有了高度共識,不是如何贏得選舉,而是拿下執政權後,要怎樣使用權力改造美國,甚至改造世界。
很多人以為小布希懵懵懂懂當上總統,「九一一」之後才回過神來變成強勢權力者。其實不然,他選錢尼,就是因為他早有雄心,要依照自己的信念,改革、改造美國。
我們可以不同意小布希的信念(我自己非常反對),卻不能不肯定小布希面對權力的基本態度,你得先清楚拿到權力要幹嘛,才去爭取或創造權力管道。要不然再大再多的權力都是空的。
希望馬英九和他身邊的人這次真的想清楚了,擁有國民黨主席的權力到底要幹嘛,要不然光增加一個頭銜,對自己對台灣都意義不大吧!
- Jun 17 Wed 2009 21:38
故事與新聞/權力應該是手段不是目的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