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透過攝影師之眼看世界
聯合新聞網/大家出版社提供2009/04/23

麥可.弗里曼《攝影師之眼》,強調「拍照時,你用的是另一雙眼。」圖/大家出版社提供

書名:攝影師之眼:數位攝影的思考、設計和構圖
作者:麥可.弗里曼(Michael Freeman)
譯者:吳光亞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8

內容介紹:
拍照時,透過取景器看到的世界,與肉眼所見會有些微妙且影響重大的差異;而攝影師在創作時,或基於自身經驗,或基於創作意圖,或基於構圖原理,也是用另一雙眼睛,觀看眼前的世界。

本書透過攝影師的眼睛,讓你知道如何拍出意涵豐富、出色、具有意圖的畫面,也知道怎麼運用攝影師的眼睛,去解讀攝影作品。

攝影家判斷他要調整位置,在牛角下面的牛頭在男孩經過時往右轉的一刻就好定位,透過預測抓住決定性的一瞬。
圖為被攝物變動的過程。


新書內容搶先看:

攝影過程

在所有藝術評論裡(尤其是攝影),過程一直沒有受到應得的重視。也許是因為觀賞者或藝評人必須從畫面推敲當初的情況以及攝影家的想法。這當然不是做不到,只是得全盤了解實際的操作知識。攝影在這個階段,可說是比繪畫更難分析,因為它的創作過程更短,常常短到連攝影家在拍攝當下都無法完全察覺所有步驟。

這點很容易讓自身經驗有限的藝評人產生混淆。紐約現代美術館的札戈斯基,在寫到義大利當代攝影師馬利歐.賈科美里(Mario Giacomelli)一幅有名的報導作品時說:「對賈科美里而言,在可能拍出這張照片的瞬間,在這些黑色形體彼此之間及其與地面和視框之間的關係,尚未陷入無法挽回的改變之前,分析真是一點用處也沒有。事實上,要說攝影家的視覺智慧,敏銳到足以在這麼短暫、易變的瞬間認出這一刻,似乎根本就不可能……」等等。他在結論中提出:運氣乃是拍攝的祕方,最後說:「……運氣不論好壞,對用心的攝影家而言,都是最好的導師,因為下次可能拍到什麼,都由它來決定。」當然事實並非如此。不論是好是壞,運氣只是提醒你,你所拍攝的世界並不受你控制。我應該也提一下,札戈斯基自己的攝影,是那種刻意、不用臨場反應的類型。

許多攝影家僅僅將照片的拍攝歸功於「直覺」。我們不會否認直覺的力量,但也要探討直覺的基礎。當代匈牙利攝影家安德烈.柯特玆(Andre Kertesz)曾經宣稱,從他開始攝影起(那是1912年,當時他20歲),「由構圖的觀點而言,我已經準備就緒。我拍攝的第一件作品就有絕對完美的構圖。平衡、線條等一切要素都很傑出,那是出於直覺。這不是我的功勞,我天生就是如此。」照理說,這應該表示柯特玆在構圖上不求細膩或精進,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和許多人一樣,只是沒興趣審視自己的拍攝過程。所幸一些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攝影家,包括布列松、亞當斯、伊凡斯、威斯頓和約爾.邁耶羅維茨(Joel Meyerowitz)等人,他們都做了這份功課,而書中便用上了他們的精闢分析。

以「攝影」這個名詞來概括描述,似乎表示許多類型的主體和製作影像的方式一致,但實際上,拍照過程中的相似處並沒有那麼多。人們運用許多不同的拍照,他們或許擁有共通的相機軟硬體科技,但相同處也僅止於此。在無法預料的情況下臨機應變地拍攝,或是精心建立攝影工作室以得到全面控制,攝影家在這兩種情況之下的創作和構圖方式,簡直是天差地遠。兩者的目標都是一幅設計完善的影像,但過程卻不一樣。街頭攝影和新聞攝影裡的臨場反應,都得依賴直覺和經驗,而時間越久,經驗越多,越能改進整體反應。不論如何,這樣的過程必須很短,通常沒有時間一步步按照邏輯來把事情想清楚。精心構思則和臨場反應完全相反,十分適用於靜物照和建築攝影。它速度較慢,而且攝影者要有思考能力和不斷質疑的精神。謹慎斟酌絕對不代表創造力較弱,只是把創作的精力用在不同地方。 

臨場攝影正是考驗預感和技巧的時候。但更重要的是,要預先知道你在某種情況下能拍出哪一類照片。若景象本身不夠強,攝影家就要從所謂的「常備圖庫」中找出適用的拍攝方法。這就像是腦中的影像庫,裡面裝著攝影家知道行得通且喜愛的處理手法。對我而言,它包括了我以前拍攝過而且滿意的畫面。我現在知道它們對我很有用,而我把它們保存在腦海裡。這倒不是要依樣畫葫蘆,而是當作設計樣板,好應用在任何新的狀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