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唐人街偷渡客辛酸 全都錄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09.03.05 04:19 am

攝影家張乾琦鏡頭下的偷渡客江先生(左圖)從一九九二年偷渡到美國迄今沒和太太(右圖)見過面,圖中露出肚皮的是他剛偷渡到美國的外甥。圖/北美館提供

攝影家張乾琦花了近廿年時間,拍攝紐約唐人街(China Town)的偷渡客,進而追到他們留在原鄉的家人,從餐館、裝修小工到皮條客,多少血淚都在鏡頭下顯影。

這一系列攝影及錄像,將在六月間前進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出。

張乾琦擅長以紀實攝影的手法述說邊緣人的故事,以近距離觀察,追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關係。一九九二年起,他開始觀察、記錄紐約唐人街的非法移民生活,租了個床位就住進了偷渡客群聚的小公寓。

唐人街的偷渡客多來自福州,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偷渡,有的途經緬甸邊境被瘧蚊叮咬就「走了」;也有的躲在貨櫃裡,因脫水身亡。成功偷渡的人,多半從事餐館或裝修工作,每天工作十二到十四小時;住的是分隔成卅幾個小房間的公寓,每間房只有兩個榻榻米大,最多擠進六個人,分上、中、下鋪睡。

一位在紐約拉皮條的福州偷渡客,離家時,妻子懷孕八個月,他在紐約一待十二年,從沒看過自己的兒子,唯一的聯繫是透過電話線,叮嚀他用功讀書…

二千年起,他從紐約的偷渡客追到了他們的原鄉──福州。在福州,年輕人多半外流,許多人用盡辦法想到美國,但「偷渡客留在原鄉的家人其實過得比他們好多了!」經過長年追蹤,張乾琦先後拍攝了廿個非法移民家庭的故事。


攝影家張乾琦。
圖/記者陳柏亨攝影
張乾琦 曾以「龍發堂」為主題

張乾琦是國際間著名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唯二」的亞洲會員(另一位是日本人)。這個由攝影大師布烈松等人創辦的攝影社,在他眼中卻像枚「勳章」,攝影對他而言則是「一種生活方式」!

邊緣人和弱勢族群,是張乾琦一貫的靈感來源。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從一九九三年起以高雄縣的精神病患收容機構「龍發堂」為主題,發表的「鍊(The Chain)」,曾因此作獲邀參加二○○二年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當時因主辦單位打壓「台灣館」,他憤而尋求六個參展國家「各捐出一個字母給台灣」,引起國際矚目。


「鍊(The Chain)英文版」



張乾琦的鏡頭 連結偷渡客與家人 友善
中時電子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20090305)

攝影家張乾琦從一九九二年開始,就以近距離的觀察,紀錄紐約唐人街偷渡客的生活,發展出他的代表作「偷渡客」系列。近幾年來,他更將拍攝對像擴及這些偷渡客在福州老家的家人,畫面與十七年前的「偷渡客」照片形成有趣的對照。他將以這系列參加今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出。

張乾琦是少數以紀實攝影活躍在國際攝影及藝術界的人物,也是台灣唯一「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終生會員。該社是國際知名的紀實影像經紀公司,能成為會員的過程經過嚴格審核,亞洲擁有這項殊榮只有兩位。

亞洲唯二馬格蘭通訊社會員
一九九○年代初張乾琦到美國唸書,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五年間,他在美國《西雅圖日報》、《巴爾的摩太陽報》擔任攝影記者。他原先從報章雜誌上閱讀到中國偷渡客的相關報導,後來他決定進入偷渡客的生活。為了拍攝,張乾琦也在偷渡客居住的大樓承租一個床位,有空就去住在那裡,一待就是幾個星期。

「這些偷渡客大多是男性,兩個榻榻米大的地方可以擠上六人。」張乾琦說,「他們在紐約的工作以餐飲、裝修工作為主,每天工作十二、十四個小時,最大的期待就是獲得居留身份之後,把家人從福州接出來。」

黑白對應彩色突顯戲劇張力

張乾琦以黑白照表現,偷渡客在他的鏡頭下,呈現最寫實的生活面貌。二○○三年後,張乾琦到福州拍攝這些偷渡客家人的生活場景,對照之下相當有趣。

「這些偷渡客聊天,經常提到他們的家人,甚至有人天天打電話回家,而這也讓我想去福州看一看。」他說,「家人在福州的生活和住的地方,都比他們在紐約來得好。」

為此,張乾琦改以彩色照片為表現,凸顯兩邊生活的差距與矛盾,福州家人這系列照片帶有電影構圖般的戲劇性張力。

到目前為止,張乾琦共拍了廿多個家庭,他也和部份偷渡客成為好朋友,還會接受偷渡客們的托付,幫他們帶東西回福州老家。

張乾琦這系列作品只在去年新加坡國立博物館個展時展出過,預計在台灣館展出時,將以平面照片和錄像裝置的方式呈現。「平面照片呈現的是我個人的主觀觀點,但是加入聲音之後的錄像裝置,可以讓他自己來說自己的故事。」

攝影已深化為他的生活方式

現年四十八歲的張乾琦,目前以紐約為主要的生活據點,除了唐人街偷渡客議題,他在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九年間,拍攝龍發堂的精神病患,發表「鍊」系列作品,而這也是二○○一年他第一次獲選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參展作品。二○○三年開始,他又鎖定越南新娘這項主題,拍攝台灣男子和越南女子之間,透過婚姻媒介的當代議題。

長年在國外飛來飛去,他說自己很少在同一個地方停留六個星期以上,平時接受歐洲和美國人文雜誌的委託,進行專題性的拍攝工作,最近他為《國家地理雜誌》拍攝北韓難民偷渡的過程。張乾琦認為,「攝影不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台灣當代藝術家張乾琦以影像作品關懷偷渡客, 4日公佈作品之一,望著窗外的陳先生(圖左,黑白照)1991 偷渡到美國,獲得政治庇護後,他的女兒(圖右,彩色照)等家人已於2008年抵達紐約與他相聚。(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中央社


台灣當代藝術家張乾琦以影像創作關懷偷渡客,4日公佈作品之一,江先生(黑白照圖右)1992到美國至今,沒有和太太(彩色照)見過面,露出肚子的人(黑白照圖左)是他外甥,2008年才剛偷渡到紐約。(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中央社


台灣當代藝術家張乾琦以影像創作關懷偷渡客,4日公佈作品之一,一邊打電話,一邊替自己拔罐的張先生(黑白照)1989年到紐約,遲遲未能取得合法身份,直到女兒成為加拿大公民,他和太太(彩色照)搬到加拿大。(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中央社


偷渡客說故事 張乾琦作品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 2009/03/04 20:02
 
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參展藝術家張乾琦,將以長期觀察紐約唐人街偷渡客生活及其福州家人的紀實攝影參展。他今天說,作品還在準備,屆時也會透過錄相,讓偷渡客說故事。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定6月7日至11月22日在普裡奇歐尼宮邸(Pallazzodelle Prigioni)推出,配合大會主題「製造世界」,展出主軸定為「外交」。

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安排下,4位參展藝術家之一的張乾琦,今天向媒體說明參展作品與創作思維。他從1992年起持續觀察和記錄紐約唐人街的非法移民生活,近年更擴及這些偷渡客在福建的家人,訴說這些邊緣人的獨特故事。

張乾琦說,將從紀實拍攝的紐約唐人街非法移民與其在福州的家人,挑選超過20個家庭,展出拍攝影像與錄相的一部分,以家庭為單位展出,在紐約拍的影像為黑白,在福州拍的影像為彩色,偷渡客把家人接到紐約重聚後,拍的影像又是彩色。

他表示,在福州、連江等中國沿海地區鄉下多見老弱婦孺,年輕人大部分都出國,許多人想盡辦法到美國,雖有人後悔、想回家,但回不去,只有繼續每天做餐館、裝修等工作12到14小時,且住在狹小公寓,甚至6人住2個榻榻米大的房間,希望有一天取得美國籍,再把家人接出來或才願意回中國。

為拍攝影像,張乾琦租住非法偷渡客租的小隔間,聽到許多感人故事。例如紐約1棟大樓有1層隔了30幾間隔間,1名福州偷渡客對住處窗外防火梯下的鴿子蛋加遮木板、時時探看、保護得無微不至,但他是個皮條客,練就認知警察與便衣的專業,12年未回中國,每天打電話給家鄉的妻子,並叮囑未見過面的兒子用功讀書。

張乾琦說,紀實拍攝唐人街非法偷渡客生活與其家鄉的家人,雖不能改變什麼,但他想記錄改變正在發生的時候,並從偷渡客環境見到紐約或福州更大的圖像。




延伸閱讀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176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