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言堂》別鬧了,房子當然是給人住的啊! 
聯合報╱阮慶岳 2009.05.03 04:15 am

由台灣建築雜誌社主辦的「第二屆台灣住宅建築獎」日前揭曉,照例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這獎項新設不久,雖無歷史承傳庇佑,也沒高額獎金吸睛,卻能夠彰顯清晰的目標:「為台灣未來住宅的型態,找尋更適宜的人類居住環境空間,喚起住宅的核心價值。」知道自己作什麼,值得鼓掌!

另外看到報導說:「英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社會趨勢年度調查指出,英國去年年齡在20歲至34歲的男性中,有29%與父母同住,約為180萬人,高於前一年的27%。同時,沒有小孩的夫婦以及同性戀人數也愈來愈多。」

嬰兒潮世代告終,全世界的都市住宅需求必然要調整,常是「管太多」也「管太少」的台灣政府,有去注意我們社會住宅的真實現況嗎?

家庭結構隨時代劇烈轉變,戰後以來的住宅政策(與社會福利、稅金等),設想對象多是以標準「核心家庭」、也就是雙親加子女的和樂一家為對話者,住宅也以三房兩廳的模式為標準。此外的家庭族群(如單親家庭、不婚者、無子者、同志家庭)備受忽略,沒合理社會福利資源可分享。

但是現實是:這些「非核心家庭族群」逐漸壯大,不僅投票有力、繳稅也完全不落人後,形勢自然比人強,愛稅金也愛選票的政府與政黨,恐怕非得正面回應不可。

來看看我們的建築現況與住宅問題吧!台灣各級政府近年「豁然明白」明星建築是表現政績的魔法棒,國際大師因此絡繹於途。對此,我完全舉雙手贊成,台灣社會某些面向的閉鎖與自封,已經到了該看醫生的狀態了,與外面世界的對話,只嫌少不嫌多。但這條引大師入境的路途,至今卻似乎毫無成績可見,令人納悶。

我假扮郎中診斷如下:首先這看似郎有心妹有意的組合,其實並不然,郎的真心與誠意都值得懷疑,各位數數近年來有多少記者會宣示大師登堂入室蓋新建築,卻始終沒見到生出個子兒來,能不納悶嗎?

另外,細看去這些大師設計,全都是具有政績妝點目的的公共性建築,沒有一個請來的外來和尚,是在思考與回應普羅百姓日日生活的住宅問題。建築師不是應該是來解決居住問題嗎?怎麼全去幫政府抹粉塗唇了呢?

台灣的現實社會雖然急切需要小坪數住宅(兩房以下的居所是「非核心家庭族群」所需),但卻見不到任何政策鼓勵協助,銀行似乎也同步配合夾殺(15坪以下的房子貸款超難),大坪數豪宅反而雲湧而出,難解也難明!

由民間主辦且乏超級明星列陣的「台灣住宅建築獎」,大約扭轉不了這樣以浮華績效為取向的時代趨勢,也沒能得到足夠的媒體注意。但還是值得給予鼓勵與稱讚,至少這獎項提醒我們「建築的初衷本是住宅,而住宅的目的是人居」,讓主政者與設計者不忘蓋房子的目的為何。

如果有機智問答題問說:房子是要蓋給誰住的?

所有小朋友大概都立刻會說:別鬧了,房子當然是給人住的啊!

聰明伶俐的主事者們,這麼簡單的答案,會弄不明白或答錯嗎?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藝術創意系系主任兼藝術管理所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