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雍/自己的人生,絕不定格
2012/10/07
【聯合報╱記者林佳儀/專題報導,圖/張雍提供】

從背包裡拿出自己前兩本作品《蒸發》、《波西米亞六年》,折損的邊角,透露出書已被細細翻閱好幾回。「這是我媽媽的」。張雍靦腆地笑道;翻開內面,映入眼簾的是他悉心寫給父母親的謝詞。源自家庭的百分百支持,是張雍朝向攝影發展的重要動力。


《波西米亞六年》為張雍2010年文字攝影集作品。
他回憶起小時候,全家到美國玩,熱中於攝影器材的父親與叔叔,趕流行也買了台V8攝影機,張雍拿在手裡把玩,被叔叔稱讚「手很穩嘛」,這是他與攝影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愛拍照的父親總把張雍當成模特兒,「我爸曾經帶我去燙頭髮,就那種很捲的頭,只是為了幫我拍照比較好看。我很不服氣,乾脆尿在新的牛仔褲裡,以表示對父親的無言抗議。」這樣的趣味互動不計其數,卻也讓張雍耳濡目染攝影與被攝者的互動關係。今年出版的新書《MIDVA/雙數》,張雍特意挑選父親與妻子安雅Anja父親的攝影作品,以時空交錯的手法,呈現兩個人的成長與緣分。


今年出版的《雙數》中,張雍首度將父親作品收進新書中。
在張雍父親的作品中,不難發現,從小受到影像洗禮的張雍,家庭是他最重要的啟蒙地。

十年,張雍捕捉的題材多有變化。從一開始城市的苦悶旅人,到獵人、吉普賽人、精神病院與A片工廠,至近年知名的張惠妹、電影《愛》的攝影作品;最近他開始嘗試將鏡頭轉向自己,混合平面影像與動態錄像,以18年為期,創作家庭相本。

十年,張雍的作品也從黑白走到彩色。《蒸發》、《波西米亞六年》著墨於家人、朋友的情誼。第三本書《MIDVA/雙數》,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前住在城市,你感受不到大自然的變化。葉子綠了,黑白照片無法記錄綠色有多綠,每天的深淺差異。當我搬到盧比安娜Ljubljana,光著腳踩在地上,你才能體會環境的變化。」

旅歐,不僅替張雍翻開人生攝影新頁,更促使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模式」。張雍回憶,23歲的他看到歐洲青年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忽而驚覺自己在既定的刻板道路下,很可能錯過「自己的人生」。


首本文字攝影作品《蒸發》,多以黑白呈現城市、人物地景。
傳統東方價值觀中,用功念書是為了考上好大學,出社會才能找份穩定工作,再來結婚、買車買房,看似美滿幸福的人生,但一切卻是由他人、由社會定義成功的價值。「你活在別人的期望很多,卻幫自己想得很少。」但在捷克,18至22歲的年輕人卻正體驗各式瘋狂行徑,「作瘋狂的事情,去很多地方。」因為社會鼓勵年輕人讀書之外,也要遊覽各國民俗,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拓展視野。

張雍想,在既定的成功模式背後,人能不能有別種可能?

於是,他按下了駐足歐洲的快門鍵,更在不斷探詢「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的過程中,一步步確立他與城市、攝影的關係。

最終,張雍在鏡頭裡,看見被攝者同時也找到自己;那一刻他了解自己不為誰而活,張雍僅僅是替張雍,定義成功,定義人生。


張雍 景深 情更深
2012/10/09
【聯合報/記者林佳儀/專題報導,記者陳俊吉/攝影,圖/張雍提供】

〈快速對焦-張雍〉

旅歐十年 屢獲大獎肯定


張雍風光得獎的背後,是累積多年的人像題材與攝影視角。
張雍,生於台灣、旅歐近十年的攝影師,也許你對這名字不那麼熟悉,但他的作品你一定不陌生,2011年天后張惠妹《你在看我嗎》專輯封面、賣座國片《愛》劇照,都是由張雍掌鏡。再把視野放大,旅歐近十年的張雍,國際間獲獎無數。

去年剛獲斯洛維尼亞Fotopub國際攝影節Thursday Award的首獎;今年攝影系列「PIECES」與「MIDVA/雙數」,是Emzin Photography of the year年度最佳攝影作品的首獎與第二名。張惠妹的《你在看我嗎》,也獲法國巴黎PX3國際攝影大獎音樂類銀獎。

張雍風光得獎的背後,是累積多年的人像題材與攝影視角;在他的作品中,「人」一直是畫面的重點。但時間拉回十年前,輔仁大學影像傳播系畢業的張雍,最初的夢想是當上導演而非攝影師。

志工 翻開人生新頁

2002年,剛退伍的張雍因為一個「浪漫的想法」,覺得自己的歐洲旅程,應該從西方文明的起點開始,而決定到希臘自助旅行。好巧不巧,遇到罷工,打亂行程,讓他臨時決定參加歐洲志工團,第一站到了全村人數不過百人、位於捷克北部、靠近波蘭的小村落Velka Jesenice。為什麼選擇這裡?張雍笑著說,「我才剛當完兵,實在懶得照顧老人與小孩,乾脆決定去Velka Jesenice採櫻桃。」

在Velka Jesenice,英語完全不通,但「很多事情,不見得要用語言交談」,靠著比手畫腳,也意外吸引村落孩童的笑容。人在異鄉,張雍帶著父親給他的鏡頭,捕捉城市街景、人物,當然少不了Velka Jesenice孩童的笑靨。離開時,「大家聚在火車站流了幾滴眼淚,說著我一定會回來這些話。可是我們都知道,沒有人會再回來這個小地方。」出乎意料,幾年後,張雍重訪Velka Jesenice兩次。

尋夢 重回歐洲進修


《你在看我嗎》為張雍近年知名人物攝影作品。
回到台灣,張雍進入廣告工作室,不到一年當上副導,距離他的導演夢,只差一步。但日夜顛倒的作息、幾乎天天睡在工作室的生活品質,無疑讓他身心俱疲。「那天晚上,我整理著一些文件資料,突然,有張小紙條掉了出來,原來,是在Velka Jesenice認識的捷克好友,拿給我的捷克歷史悠久的攝影學校 FAMU的簡介 。」宛如電影場景,小紙條的四周散發出光芒,提醒著張雍,該跟隨心裡的聲音,回去尋夢。

起初,張雍僅打算至捷克休息一年;不過申請進入FAMU ,重新踏上歐洲大陸後,修習攝影課愈發得出心得,彷彿是「書才翻了一頁,卻想接著念下去」,遂決定留下修完碩士學位,也確立他走向專業攝影師之路。


 
張雍/採訪側記 每個人都有專屬版權
2012/10/06
【聯合報/林佳儀,記者陳俊吉/攝影】


身上有著大小刺青,有些正代表著張雍對於攝影、人生的態度。
剛從炙熱的台北街頭趕來,穿著黑衣牛仔褲、紮著頭髮的張雍,面對我們的鏡頭,第一個問題是:「我需要先補妝嗎?」臉上少不了一抹頑皮的淺笑;三兩句不離玩笑話的張雍,在看似輕鬆的對答中,對於拍攝與被攝者,卻是格外地深思熟慮。

對於攝影該秉持的態度,張雍不僅銘記於心,更「銘刻於身」。他身上共有四個刺青,有的單純是好玩,有些就像是他人生的座右銘,時時提醒;他的右手臂刺著「諒」與著作權符號「C」,正好代表著他一路堅持的攝影理想

「諒」提醒自己,每一次的快門,都和被攝者一起感受當下,而非帶著「捕捉好畫面」的心思拍照。旅歐多年,拍過精神病院、A片工廠等邊緣文化題材的張雍,從鏡頭中領悟出,攝影最重要的課題是:拍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透過他的鏡頭能忠實呈現「每個人專屬的CopyRight」。

用「赤子之心」形容張雍,或許是最恰當的形容詞,總時時提醒自己以孩童的雙眼去發掘世界,從而拍出每個人專屬、獨一無二的故事。

旅遊情報

單看照片不過癮,想跟著張雍一同遊東歐?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首度與張雍合作,推出「張雍東歐藝文私房攝影12日」行程。預計於11月6日出團,報名詳洽02-2765-20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