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宋徽宗古琴拍賣 天價逾6億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12/06 12:11

(中央社台北6日電)一把乾隆皇帝親筆題名「松石間意」的宋徽宗御製古琴,昨天在北京拍賣會上以人民幣1億3664萬元 (約新台幣6億2052萬元)成交,創下中國、世界的樂器拍賣紀錄。

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官網顯示,這把古琴的估價在人民幣2000萬到3000萬元之間,起拍價為1600萬元,但經過數10輪的競爭後,最後由大陸收藏家以逾億元納入懷中。

這把古琴到底被何人收購,保利公司的工作人員「不便透露」,但有消息表示,目前大陸肯花如此大手筆珍藏古琴的不超過5人。

  這把琴是北宋宣和2年 (1120年)東京 (今開封)「官琴局」御製,有「天府奇珍」之譽。據介紹,它嚴格按照古琴制式製作,上板梧桐、下板梓木,外塗摻有鹿角粉、硃砂、金、銀細粒的漆。

  北京保利公司人員向京華時報介紹,這把琴歷經北宋晚期內府宣和殿「萬琴堂」珍藏,經明、清康雍乾三朝,到清乾隆7年(1742年)御題為「松石間意」,可稱得上流傳有序。

不過古琴之後從圓明園流出,直到清晚期才被張蓮舫發現秘藏;上海著名琴人樊伯炎1953年重金購得,藏於上海至今。

另外,北京日報引用專家的說法表示,「松石間意」被乾隆收藏後珍愛有加,除專門御筆題名外,也為它製作了一個琴匣。

保利的人員透露,乾隆年間將107把古琴藏在圓明園並為它們編號,「松石間意」編為「頭等22號」,目前可知還有一把頭等23號古琴藏在故宮,但只剩匣盒。991206


千古名琴話傳奇
责任编辑:冯志 发布时间:2008-07-03 13:37:37

伯牙鼓琴圖卷,王振鵬畫,現藏于故宫博物院。

       递钟式鳳鳴琴,現藏于中国藝術研究院。此琴為連珠式變體,原髹漆栗殼色漆,后用朱漆修補,琴面有大小蛇腹斷纹,間以牛毛與小冰裂斷紋。

       松石间意琴,此琴原系清宫旧藏。北宋晚期宣和御制的“松石间意”,通身髹黑漆发细密的牛毛断纹。

       宋琴平和

       宋代古琴多为统治者所偏爱,其中,宋太宗和宋徽宗最为突出,这使得古琴及古琴艺术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了保护。当朝政府对斫琴十分重视,设有“官局”,同时野斫也十分风行。所以,宋朝的传世珍品也很多。

       斫琴家制琴最注重选材,宋人强调良材,重视古材,因此宋斫之佳者,音韵可匹唐琴。

       唐至两宋琴式渐增。可以作为佐证的是,现存唐琴之式样仅七种,明初宁潘朱权据宋田芝翁《太古遗音》辑刊之《太音大全》集中,收历代琴式达三十八样。而这些琴式中,尤以仲尼式最为常见。据现存实物资料推断,仲尼式出现于晚唐,更因宋代尊崇儒道,自此大为流行,迄今不衰。

       宋琴仍以鹿角灰胎为主,偶有于灰胎下施葛布底却不多见。北宋晚期开始运用八宝徽,以金屑、珍珠、玛瑙珊瑚、玉石等碾碎混入鹿角灰而成,但传世琴用此种灰胎的较少。

       当时宋琴虽仿唐琴,却在尺寸上有所改变。据《琴苑要录》载“近代之人不稽于古,加其长阔,矫欲高鸣,失其琴音”,考《琴苑要录》约成书于北宋中叶,所谓“古”即是唐。其断纹以蛇腹、冰裂、流水等,具牛毛断者为鲜。

       受儒家观念影响,宋琴崇尚平和之美,“和以平”、“亮以清”被认作是规范,琴人追求深邃、虚空的“音外之意”、“弦外之境”,以心感悟着琴的全部。

       较为出名的宋琴是仲尼式松风清节琴、凤鸣琴和松石间意琴。

       仲尼式松风清节琴,通长116.8厘米,肩当三徽、宽18.6厘米,尾宽13厘米,发蛇腹间冰纹断,与上述唐琴尺寸比较,恰好是古制微短,然此仅为该时期仿唐而稍易尺寸例证,非宋琴风格主流。

       凤鸣琴为桐木制成,钧瓷徽,项腰作连续四弧,龙池、凤沼作三连弧形,龙池上方有楷书“凤鸣”两字,池下有一“中和之气”印章。此琴音质古朴纯净,相传是“二十四琴斋”旧物,后归杨时百所有,并加以重修。

       古琴宗师杨时百在1919年刊印的《琴学随笔》中,就有松石间意琴的著录,后来此琴曾出现于上海的“今虞琴社”。香港古琴名家蔡德允老人刊印的《珍霞阁诗草》的癸巳诗中,也反映了这张琴在沪上的经历。由此可知该琴自1919年时即归琉璃石之蕉叶山房,在张莲舫手中秘藏了三十余年,1952年“五反”运动后,张氏将此琴与另一张月形“韵磬”琴一起送沪售出,琴后归樊柏炎君所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yoganadan 的頭像
    anyoganadan

    私.雜記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