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襄:攀登玉山的迷思 |
| ||
九月起,玉山下的排雲山莊暫時關閉,進行內部的改建。原本的通舖,將改建為二層樓,變為一百六十人可以就寢的空間。 接近三千四百公尺的高山,又是地質敏感的環境,是否適宜加蓋樓層?加蓋後能否融入周遭自然?難免引人疑慮。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對外說明,山莊的未來會以綠建築的思維,符合環保的精神再現。 話雖說得周延,山友還是擔憂,不少生態學者更感不安。畢竟國家公園常讓人抱怨,只會建設不會保育。更沒人敢保證,整建過程能否避免對周遭環境的衝擊。 但玉管處自有其考量,玉山如今在國際知名度大增,為了因應海內外登山客的到來,除了思考登山的總量管制,提供良好的登山步道,他們還是得改善住宿空間,畢竟這是登台灣高山的門面。 玉山會成為明星地標,當然有其地理和歷史因素。前些時,政府和民間都在鼓勵網路票選玉山,想要把它推上世界新七大景。但恕我直言,經常觀山者皆知,地球上有諸多雄偉或綺麗或奇險的山頭,玉山除了是東亞第一高峰,對台灣的生態地理有其指標意義,另立新意都嫌勉強。這種追求什麼七大、十大的,怎麼看都是觀光宣傳,或者是意識形態作祟。 除了票選玉山,攀登玉山的行徑也不斷地被昇華。好像身為台灣人一定得爬玉山。鼓舞國人攀登首峰不能說不好,或許也有其凝聚土地認同的意義,但再怎樣愛鄉土,應該都有其階段性的功能。風氣一過,就該思考更深層的內涵。 明星地標的認同,應該延伸為對土地的友善,以及擴大森林保護的認知,而不是一味地思考如何擴大觀光旅遊的效益,繼續增加它不該有的負荷。 嚴肅觀之,改建排雲,總讓人憂疑,通往玉山的步道會更加暢通,更加方便遊客下榻。玉山若是一個精神地標,若是神聖如母親的山頭,其實不該再鼓勵大家前往。反而是應宣導,更嚴格限制攀爬人數。讓一個長期被踩踏的山頭,獲得更多休息。 現今登玉山的情形又如何呢?目前排雲山莊可住八十多人,加上露營在外的有三四十人。多數人會摸黑爬上山頂,等待日出那一剎的滿足。 他們登頂後再逐一爬下。早上的玉山頂峰常如西門町的熱鬧和擁擠。一個地質脆弱,時有岩塊剝落的山頭,就這樣遭到很多人來去的衝擊。最近即如此,我們能想像,新的排雲山莊整修住更多人時,玉山頂會是怎樣情形? 國家公園接近十座了。數量愈來愈多,若仍停留在興建公共工程是否便民考量,只是凸顯我們的自然保育還是淺碟子思維。而這一連串的玉山認知與宣傳,從票選玉山,攀爬玉山到山莊整建,嚴格說來都是朝國民旅遊的面向思考,環境優先擺一邊。 好的登山環境是保持自然原始,並非提供登山者良好的住宿環境。我們對玉山如此看待,只是把它當作稀有的台灣黑熊,卻要飼養在動物園觀賞,不是留在原始森林。現在的玉山彷彿是這樣被關著的。玉山若如是,遑論其它山林了。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