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藝言堂》中產階級美學的死與生
聯合報╱阮慶岳 2009/02/20

誠品書店歡度20周年慶,引發我對台灣過往空間美學發展的思考。台灣空間美學(尤其是非官方的公共空間)在過去20年有著驚人的發展,其中誠品書店就是最好的觀察佐證。此外,我把這現象的出現,同時歸因於同時間中產階級正式集結成形,並成為台灣前所未見社會結構的主意識力量的現象。

台灣中產階級的正式成形,可以1988年7月的解嚴作分水嶺,當時房地產正在景氣高峰,新台幣幣值處於歷史最高點,股票看來會永遠蒸蒸日上,台灣錢淹腳目的說法四處可聞,造成一種對假象繁華的偏頗信仰。加上政經環境(解除報禁、黨禁、新銀行可設立)的全面鬆綁,公民意識迅速接受也結合了這樣單一中心瓦解、多元價值興起,樂觀也期待的心情狀態。

誠品書店在解嚴隔春創辦,敏銳也準確展現對這樣中產階級興起,因之空間美學品味也必須迅速回應的事實,對時代「去聖性」與「去中心性」的召喚做出回應。這可從前期引用簡學義、陳瑞憲、林洲民等建築師設計書店空間,以菁英、人文、優雅的風格,以及遙遙與全球化對語的姿態擄獲人心,提出前所未見的新型態都會公共空間,成功扮演空間美學風潮指標。

這樣以中產階級的意識型態(謹慎拘謹的樂觀個性、盲目對品質的期待等)為基礎的美學風潮,在90年代後期經濟泡沫化的過程中逐漸破滅,921地震後社會意識的激烈波盪,更是正式瓦解以為「日日會更好」、過度樂觀的「泡沫」生活態度。

例如近期裡慢活與樂活的出現,皆可看作是對此的修正反應,而原本以前階段中產階級意識為本的空間美學,自然同樣面臨著全新的轉換挑戰。

誠品書店近5年的空間美學風格,就明顯有著轉換調整與重新定義的意圖,但是目前目標與路線似乎依然不定。

首先是大張旗鼓由陳瑞憲設計的誠品信義店,展現對也是時代風潮「低調奢華」的回應,可看作是內部美學路線的修正與驗證。

另外,則是相對大膽也令人拭目的另一波美學風格嘗試。這系列所引用的設計人與前期的建築師全然不同,基本美學位置點是「非都會」與「在地性」,風格則偏向樸素、直接與率真。例如黃聲遠的宜蘭店、劉國滄在中南部的幾件作品,及曾瑋正在進行的台北大直店等。

我不確定誠品這條新路線的未來成敗如何,但這樣的美學風格轉換,事實上很適切的反映了台灣這20年的社會演變現象。時代大風潮已然轉向,中產階級的自我意識越發清晰,美學品味自然必須回應,遠方神明與在地菩薩間,拿捏點已然變化。

空間美學雖然時會領導時代趨向,但絕不可因此過度剛強與自信,因為真正引導時代的力量,存在於公民的意識方向,這部分在台灣還是由繼續成形壯大的中產階級所掌握。

只是此刻台灣的中產階級美學意識,明顯正落在對前波段美學信仰的某種懷疑,可是又不知新神明何在的矛盾處境中。

舊神明漸行漸遠,新神明卻依舊惚恍難辨。這或也正就是梁山泊各方好漢,可登高一呼的難逢時間點呢!


(作者為元智大學藝術創意系系主任兼藝術管理所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