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本陶藝家西川聰沒有藝術家的孤傲,用自我卻不避世的態度自在生活。
記者鄭超文∕攝影
喜歡旅行的日本陶藝家西川聰已走過35國,其中非洲給他的影響最大,紅色大地意象散見各類作品。今年44歲的西川聰,畢業於美術大學,擁有深厚的藝術基礎,早期受歐洲影響,雕刻大型作品為多,13年前到非洲待了8個月,回國後把旅途所見與感受化為作品,結合非洲文化與日本生活印象,確立他的創作特色。

西川流 唯一安靜的紅

這種「西川流」的紅需要材料、燒陶溫度、技術等多方配合才能完成,有別於日本大漆鮮豔的紅,西川聰鍾愛的紅由非洲豔紅為基底,為日本人的低調性格做了調整,運用技術調出世界唯一的、「安靜」的紅。

西川聰陶器幾何上的不完美,正是建構出整體完美的關鍵。他說,日本人眼中台灣、中國的藝術品都很精巧,上頭有精緻的工筆畫,強調的是沒有缺陷的美,但日本注重的是器皿與自然的協調,「素材」反而凌駕於「形」。所以他的盤子不是正圓,甚至盤面也不平滑,卻給人一種無壓力的協調感。

西川聰分析日本藝術家大致分為兩流派,一群還是講求華麗完美,另一派則崇尚和清靜寂,但就現實生活來說,傾向結合兩者,例如把有缺口的屋瓦拿來當餐具,搭配華麗的歐洲水晶杯,創造不同於台灣餐廳一種瓷器用到底的生活樂趣。

生活陶 講究一器多用


陶盤表面的不平整反為裝盛物品增色。
記者鄭超文∕攝影
「生活陶」講究的是一器多用,用途廣泛,且不走曲高和寡那套,西川聰在創作之初已把實用性列入考量,食器因為上漆,價格略高,但好處是食物水份不會滲入,器皿不會染色,西川聰自信地說:「吃咖哩也沒問題!」而一般陶器只能泡老茶如普洱,西川聰在茶壺內部上釉使其光亮且不吸茶香氣,特別適合沖泡日本煎茶、台灣高山茶。

他的作品多數造型簡單,卻有細膩的色澤變化,例如在黑土中摻入銀,讓器皿呈現銀白色澤,但會隨著時間變黑,讓收藏者欣賞這種自然變化的美感。

西川聰拿出一個窄口花器,他解釋,燒陶溫度需控制在1,200至1,250度,土器則為800至1,000度,台灣常見的磚頭就是土器的一種,缺點是質地鬆散,所以他先用高溫燒出器皿原型,再用低溫燒出第二層的深淺漸層的紅土色,這樣一來器皿色彩漂亮又不至於易碎、不敷使用,最後再用手指摸出花紋,讓第一層的黑色與第二層的紅土色相間,呈現自然的手作感。

購買西川聰作品的日本人年齡層多分布在40至60歲,會下廚的人特別喜愛用他的陶器擺盤,也有越來越多年輕男生購買,尤其是就讀藝術、設計科系的學生,呼應了日本年輕世代生活重心從物質轉向追求心靈滿足的現象。

陶器美 多數不懂欣賞


呈現非洲意象的紅是西川聰作品特色之一。
記者鄭超文∕攝影
致力在台灣推廣陶藝與茶藝的謝小曼收藏西川聰的作品已有多年,某次西川聰的太太到她的店裡喝茶,發現店裡擺設了西川聰的作品,兩人一拍即合,因而促成謝小曼與西川聰結識。

謝小曼感嘆台灣人永遠只收紫砂壺、宜興壺,不懂陶器與茶之間的美妙關係,使用陶製茶器有修飾作用,尤其喝凍頂、鐵觀音時差異最強烈,讓口感更顯芳醇溫潤。

謝小曼觀察台灣藝術界,愛陶的人不多,懂陶的人更少,尤其生活陶更是冷僻的領域;反觀安藤雅信、內田鋼一、村木雄兒等人憑著一身好本事在日本陶藝界大放異彩,陶器之於日本,不是一門高攀不起的純藝術,而是融入生活的品味器皿。

西川聰之所以在日本陶藝界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因其作品兼具實用、美觀、難以模仿的特殊性,謝小曼將這些正面評價與西川聰的人格特質連結,西川聰過著安定、不喧嘩的生活,一通百通,將陶藝專長應用到其他地方,下廚、泡茶都難不倒,他不僅是藝術家,更是生活家。

西川聰陶展 
展期:即日起至11月19日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地點:小慢(北市泰順街16巷39號)



寬口花器質樸樣貌深受喜愛。
記者鄭超文∕攝影



在燒陶原料中加入銀,讓色澤潤白溫和。
記者鄭超文∕攝影



兩階段燒陶兼顧實用與美觀,是西川聰獨創的技法。
記者鄭超文∕攝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