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山上下到人間 奚淞畫展體現禪修所得
【聯合新聞網/特約作家賈亦珍】


攝影/賈亦珍
奚淞,一個很少展出自己作品的畫家,終於決定把他一生的作品呈現在大家面前,他的好友作家白先勇形容為「從山上下到人間」,奚淞希望讓大家透過他的畫作,體會他這一生禪修所得。

這個名為「心與手三部曲─奚淞畫展」,22日開幕,展出的作品是奚淞一生創作的回顧,展覽以「尋找一棵菩提樹」為序曲,再分別以三個作品主題開啟他一生的追索:「靜─三十三白描觀音菩薩」、「淨─《大樹之歌》佛傳油畫」以及「敬─《光陰》靜物畫系列」。

奚淞先跟毛筆結緣,再跟佛結緣,再用毛筆畫出佛光、佛法,「小時的我自閉、憂鬱;再大一些我成了慘綠少年,後來成為憂鬱的文藝青年。」奚淞說:「但靠著畫畫,我走了出來,找到了光明。」


攝影/賈亦珍
畫觀音是因為母親生病,癱瘓在病床上,他希望在母親視線所及處能有個可以讓她安心的東西,他生平第一幅觀音像就這樣產生,掛在病房裡,說也奇怪,從那時起,這幅畫讓進病房的人,包括醫生、護士都找到話題跟他母親攀談,他母親也因此露出了微笑,能說話了。

奚淞一直以前觀音像讓母親安心,是為了母親而畫,「母親過世後我才發現,那其實是為我自己畫的。」

展出的第一部份「靜─三十三白描觀音菩薩」就是他自1987年起投入白描觀音畫像的創作及抄寫佛經的作品,包括2010年新作「老蠶吐絲」的《三十三白描觀音菩薩》畫像、心經、以及重修20年前的白描觀音菩薩畫稿。

從20年前他的白描觀音跟近作比較,可以發現一個很大的不同,近作的觀音是微笑的、自在的,20年前的觀音則是嚴肅的、緊繃的,「從這裡可以看出我這20年來心境的轉變。」

第二部分「淨─《大樹之歌》佛傳油畫」,是他1995年開始以佛陀故事為題的《大樹之歌》佛傳油畫系列作品,內容包括描述佛陀自出生以至涅槃的生平情景。奚淞根據他於1993年赴印度佛蹟之旅印象,引用西方油畫形式表現佛陀的故事,這在亞洲佛教文化是一項新的嘗試。

第三部分「敬─《光陰》靜物畫系列」,展出自1995年後,以《光陰系列》為名的靜物油畫作品。奚淞的靜物畫,是藝術家數十年持續忘我的觀察和如實描繪簡樸物件的豐饒滿足與禪修功課,在最後展出的《光陰》靜物三聯作《靜、淨、敬》,是為現代人提出的心靈藥方,同時亦總歸結出他多年的創作精神,「裡頭有椅子,希望你們坐下來靜靜地看、靜靜地體會。」

為了完整呈現奚淞各個創作時期的作品,展覽規畫影片播映區,放映由趨勢教育基金會記錄拍攝藝術家講述《大樹之歌》佛傳故事、示範白描觀音、奚淞「手藝禪」生活片段等,影片中並呈現奚淞早年的巴黎時期作品、中國神話的白描線畫、《給川川的札記》散文插圖、1980年代木刻版畫的天上/人間/花卉/淨界等珍貴畫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yoganadan 的頭像
    anyoganadan

    私.雜記

    anyogana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