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電子報 2007/07/21 04:39 記者: 林志成/台北報導
中小學教科書的「大陸」全都要改成「中國」?家長要教部「現在不去搞這些無聊事」;老師認為教學內容應該多元,不要只灌輸單一思想給學生。但一位國二學生和好友討論後決定,感覺上兩岸如不分清楚,台灣會完蛋,他支持將「大陸」改成「中國」。
台南縣歸仁國中地球科學教師楊秀碧表示,台灣和中國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國人意見紛歧,教育部要將教科書中「大陸」改成「中國」,應該等社會各界有共識再來做。
楊秀碧說,過去民進黨批評國民黨灌輸學生單一思想,現在民進黨犯了跟以前國民黨相同錯誤,「只想捍衛自己價值,要消滅對方信仰」,這不是多元社會該有現象。
楊秀碧指出,教科書中「大陸」要不要改成「中國」,應該由各版本教科書自行去決定,學生讀的書有的是「大陸」、有的是「中國」,同時讓他們看到所有台灣、中國互動史料,最後他們要接受哪一個用詞,自己決定。
台北市文化國小校長黃三吉說,將教科書中「大陸」改成「中國」,沒有必要。他覺得現在較重要是將一些不符合現實內容改掉,譬如有些教科書寫中國大陸有卅五省,現在其實只剩廿二省及一些直轄市及自治區。
「教育部有更重要的事做,現在不要無聊去搞這些事情。」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表示。他說,現在台灣政治緊繃、族群對立嚴重,如果又急著將教科書中的「大陸」改成「中國」,情勢會更惡化。他強調,「政府不應將教育拿來做為政治的棋子」,後遺症會很大。
彰化縣員林大同國中要升國二的林同學,特地和好朋友討論後決定,「我們支持將教科書中的大陸改成中國」。他說,就像「你家是你家、我家是我家」,台灣和中國應該分清楚一點,一邊一國;如果沒有,「感覺上台灣會完蛋」。
「教育文化台獨」 書商、編者火大
中時電子報 2007/07/21 04:39 記者: 韓國棟/台北報導
「民進黨政治台獨不敢搞,只好搞教育文化台獨!」高中康熹版歷史教科書主編、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王仲孚抨擊教部進行教科書檢核的作法,就是想要透過審查去干預教科書編輯的自由,讓他感覺彷彿回到戒嚴時期。
教育部委託台灣歷史學會研究整理的中小學教科書「用字不當」檢核結果,讓教科書相關編輯者頗為生氣。教科書出版商更直言,教育部雖然表示:「這只是參考性質」,但是「我們若不依照這種標準去編書,能通過教育部審核嗎?」書商說,以後中小學教科書,恐怕都須全面去中國化。
王仲孚表示,民進黨知道政治台獨會招致中共武力犯台,教育文化台獨則不構成中共犯台條件,於是在中小學教科書大搞台獨。他說,教部官員都是「中華民國教育部」的官員,領中華民國薪水,所作所為卻像癌細胞一樣,吸食中華民國營養,去破壞中華民國的生存。
王仲孚說,審查權掌握在教育部手中,因此他主編的歷史教科書,最後還是會採用這項檢核報所列的「應當用詞」,否則審查通過不了,影響了出版社的商機,他會對不起出版社。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召集人、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茂桂表示,「國民教育」,本來就是國家意志的展現,教部完成的《教科書不適合用詞檢核》報告,基本上是國家認同「正確化」過程。他認為教部作法原則正確,但放在國家認同有爭議的台灣,很容易變成問題,教部現在要考量的是,「要做到什麼程度?」
不過有些出版社收到教育部的這份檢核報告後,火氣就大了。「教部自己很爽,我們卻被整死了!」一名教科書業者說,每年都在修教科書,如修得有道理,沒話說,但這明明是政治認同的問題,用特定意識形態「檢核」教科書用詞,「如明年換成馬英九執政,是不是又要重新檢核?」
改掉5000用詞 教科書全面去中國化
中時電子報 2007/07/21 04:39 記者: 韓國棟/台北報導
中小學教科書全面去中國化!國父、國畫、國字、國劇、古人、水平、中日(甲午)戰爭、兩岸、台灣地區……等詞,都被教育部列為「不適合用詞」,應當的用詞,是孫中山、中國水墨畫、中國文字、中國京劇、中國古人、水準、日治、清日戰爭、兩國、我國(或台灣)……等詞。
「民族英雄」具有爭議性
「台灣僻處我國東南海域」的課文敘述,更不行,因為這種說法是以中國大陸為核心、以台灣為邊陲,明顯貶低台灣地位。「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所以後人尊其為民族英雄。」這也不行,因為「收復」和「民族英雄」都是有爭議性的價值判斷用詞,必須修改或刪除。
教部半年前委託「台灣歷史學會」進行一項「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計畫,檢核對象含括國小、國中及高中各版本教科書。這項檢核計畫日前完成,教部隨即函轉各教科書出版社「參考」。
教部強調無關意識形態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表示,中小學教科書開放民編後,用詞混淆,對中小學生造成困擾,部長杜正勝發現這項問題後,才指示委託學者專家進行檢核。幾經琢磨,教育部決定委託「台灣歷史學會」進行這項研究,因為較混淆的用詞,幾乎都是歷史造成的。他強調此舉是專業的研究,和意識形態無關,也無強制修改之意。
這份厚約三百頁的檢核報告,是教育部廢除「統編本」實施「審定本」教材以來,首度發函各教科書出版社,統一規範攸關國家認同的相關用詞。現行的中小學各版本教科書,被檢核出來的不當用詞,總計不下五千詞。
這份報告檢核檢核標準不外乎以下幾項:
第一、不客觀的歷史價值判斷,刻意褒揚或貶抑的非中性詞彙。例如「國父孫中山先生說……」,應改為「孫中山先生……」。
「全省各地」用法不標準
第二、自我矮化為地區或主體意識不清。例如,「台灣地區」、「全省各地」、「兩岸」等,都是不適合用詞。
第三、對中國的稱呼未反應歷史事實與政治現況。例如,應稱「中國」卻稱「我國」,如:「王羲之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這段課文中的「我國」應改成「中國」。
第四、臺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政權時期的敘述,對中國的地名、歷史朝代、特定人物等,未加註國名。例如,「余光中,福建省永春縣人……」,應當改為,「余光中,原籍中國福建省永春縣……」。
第五、敘述日治時期臺灣的人、事、物,卻用大清帝國、中華民國紀年;如應把日治時代的民國廿三年,改為西元一九三五年。
「中外」遊客應說國內外
第六、對於特定詞彙的使用不夠精確。例如,指稱中國特有的文物、書畫等,卻使用「國字」、「國畫」、「國劇」、「京劇」、「古典詩詞」等詞彙。
第七、敘述時間或對象泛指中國古代或是古代之人,卻用「歷史上」、「古時候」、「古代」、「上古時代」、「老祖宗」、「古人」等詞彙,應都改為「中國古人」。
檢核報告指出,在近現代「中華民族」一詞未出現前,應用「華夏民族」;「外省人」也應改成「中國各省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人士或新住民」;「國曆」應改為「陽曆」;「中外遊客」應改成「國內外遊客」。
報告檢核出來的不適合用詞中,以中國地名前未加註「我國」用詞最多,逾二千個。
教科書中的「國」字全去掉 杜正勝駁斥:沒有去中國化
ETtoday 2007/07/21 13:18 記者:記者李韻晨、柯俊丞/綜合報導
中小學教科書全面去中國化!國父、國字、國劇……只要跟「國」有關的,幾乎被教育部列為不適合用詞。像是「海峽兩岸」以後要改成「兩國」,5000種用詞全部被改,家長大力反彈,甚至還說,不希望小孩未來變成三隻小豬其中的一隻。
但,對於中小學教科書全面去中國化一事,教育部長杜正勝21日則是嚴正駁斥,強調「教科書沒有去中國化」。
21日教育部長杜正勝臉色超級難看,因為國中、國小的教科書內容又要改。將近5000多種用詞一改再改,翻開國中教科書,五千年的歷史夏商周...到清朝,前面都必須要加一個中國,換句話說,梁啟超必須介紹成「原籍中國」廣東人,「外省籍人士」也要改成「中國各省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人士或新住民」,當家長的簡直傻眼。
學生家長表示,他覺得此舉根本沒有必要,現在把去中國化的感覺,講的這麼明確,可是對現在的小孩子而言,其實是不需要的,還是注重經濟吧,不要再搞這些了拜託拜託,現在已經夠慘了。
當媽媽的無奈苦笑,因為這跟過去的歷史,完全不搭嘎,「台灣地區」必須全部改成「台灣」,國民政府得改成中華民國政府,共產黨要改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甚至「海峽兩岸」則要改為兩國,中外遊客以後則是要稱為國內外遊客,就連國曆都要改成陽曆,甚至不能用成語「聞名中外」來形容故宮,只能用「國內外知名」來形容,接下來課文當中提到「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所以後人尊其為民族英雄。」,因為收復和民族英雄,是「爭議性的價值判斷用詞」所以也要改。
還有,以後也不能寫「國父孫中山先生」因為國父是不客觀的歷史價值判斷,是刻意褒揚或貶抑的辭彙。
部分家長不滿表示,教育部此舉是漸漸給孩子一個叛逆的想法,一個竄改的想法,所以他們很不認同,家長們不希望自己的小孩,將來未來是三隻小豬其中的一隻。
總統:不開放招收中國學生 否則運將得去當乞丐
中廣新聞網 2007/07/21 12:00
陳水扁總統南下高雄參加大學博覽會,當著許多大學校長的面,陳總統表示雖然可能很多校長會失望,但是他還是要說:在他總統任內,不承認大陸學歷,不開放大學院校到大陸招生,這兩項政策不會改變。(林憲源報導)
大學博覽會上各大學校長排排坐在台下,總統則在台上公開表示:不承認中國大學學歷,不開放大學院校到中國招生,在他總統任內,這兩項政策不會改變。總統說:如果今天政府承認中國大學學歷,同時也開放大學院校到中國招生,明天就會被迫全面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學就業,這兩扇門如果一開,哪怕開始只是小縫隙,以後只會越開越大,絕不可能再關上。
他說如果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學就業後,一定會發生台灣人找不到工作的結果,最後台灣的大學教授得去開計程車,計程車運將得去當乞丐,台灣的乞丐連乞討都輸給中國的乞丐。
在國內大學院校飽和之後,許多大學院校都希望也計畫政府開放招收大陸學生,總統的堅持不開放無疑是讓不少大學校長感到失望。但總統說就算是讓校長們失望還是要堅持,許多事不能太天真。
缺水的生日宴 點燃環保生活哲學
中時電子報 2007/07/22 04:39 記者:王良芬
在《時代》雜誌的百位影響人物和思想的兩項排行榜上,來自台灣的企業家張文毅均名列其中,他兼容環保和佛教的理念,及劍及履及實踐「生態經濟」,在美國社會甚至全球環保運動,都有特別的地位。
張文毅現年六十三歲,來自台中龍井鄉,畢業於省立海洋學院,一九七○年來美留學,在伊利諾州攻讀市場管理,現為「歸真環保集團」(Atman Hospitality Group)的創辦人和總裁。
童年在台中鄉下的成長經驗,深刻影響張文毅,滋長日後的環保思想。他回憶說:「小時候,家旁白鷺鷥山,每到黃昏時鷺鷥及蒼鷺飛過,深深感受到時序交替,及自然的循環美妙。」
童年景象刻印腦海,直到他五十五歲生日當天,一個不愉快的契機觸醒了他蟄伏長久的心,從此走上環保路。
張文毅說,八年前家人在聖塔克魯茲為他過五十五歲生日,餐廳侍者沒有送水,他要了好幾次還是沒送。最後侍者說:「我們這裡缺水,你必須要很辛苦的要求,才能喝到水。」
生日宴吃得很不愉快,張文毅卻思索著侍者的話,當晚就身體力行,將淋浴時間縮短,發現用水少,一樣洗得乾淨。
張文毅除了土地開發和經營旅館,平日喜歡博覽群書,其中「商業生態學」對他啟發甚大,領悟到商業和生態可以融合為一,於是四年多前滋生興建綠旅館的念頭。由於是頭一個下海做,再生建材還未研發製造,萬事從頭開始,白花了不少冤枉錢,旅館造價比一般旅館多出一倍半,但仍然堅持這麼高標準地做下去。
花大錢蓋綠旅館,旅館業界認為不可思議,所幸,一群和張文毅理念相同的台裔投資人,包括順天堂、天仁茗茶、旅館業者黃英明、會計師陳昱君等,都投注大筆資金和時間支持。
主持旅館SPA中心的陳昱君,為慈濟北加州幹部,她正和台灣慈濟聯繫,希望能獲得許可,將慈濟製作的「國際環保日」的DVD放置在旅館房間,和高爾的地球暖化DVD並置。
張文毅多次回台和旅館業者會談,未來更有計畫在南部投資興建綠旅館,因為南部的日照光強,使用太陽能比較方便。
蕭代基:再生能源不宜大量生產!
中廣新聞網 2007/07/22 13:00
國際能源總署(IEA)日前警告:5年內全球供油將會極度吃緊;人類必須面對的已經不只是高油價,而是油荒的問題。一般認為:再生能源就是這些問題的解答。不過,專門研究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的中經院院長蕭代基認為:目前已知的再生能源都必須投入各種生產要素,也不具二氧化碳排放中立性和環境友善性。他主張:再生能源可以研發,但是不應該推動大量生產。
(何宏儒報導)蕭代基對於再生能源不耗竭、可以無限供應,以及不會排放二氧化碳的說法,打了一個大問號!他強調:生產再生能源很難達到能源供給和環保的雙贏。他解釋:多數再生能源量少(能源密度低)、質差(供應不穩定、成本高)。同時,生產過程還是必須投入肥料、農藥、人力、土地、機械、交通工具,甚至其他能源等各種生產要素,絕對不是免費的。尤其,生產過程還是會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各種污染物,並不具環境友善性。
他主張:不宜推動再生能源的大量生產,只能進行研發。而在能源政策上,他認為:不應該對再生能源的生產進行補貼,課徵化石能源稅才是發展再生能源最佳的政策工具。長遠來看,他表示:目前先進國家都在研發的「核融合」科技,具有數量無限和低污染的特性,才是能源問題最好的解答。
酷暑 熱島效應 夏夜難降溫
時報資訊 2007/07/22 09:14 記者:【朱武智/台北報導】
台北市的高溫連創新紀錄,中研院地科所特聘研究員劉紹臣表示,台灣百年來平均氣溫不僅上升攝氏一‧一度,較全球的○‧六度還高,夜晚增溫情況更嚴重,已上升二‧五到三度,連晚上都是熱呼呼。
劉紹臣認為,這個情形雖與全球暖化有些關連,但更直接是「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的影響。因為森林綠地與水田等都不見,取而代之是高樓大廈,才造成都市的白天溫度偏高。
因為涵養水分的農田減少了,而森林綠地等總面積也縮減,高樓大廈的水泥建物遍布,汽機車數量也明顯增多,原有的土石路都擴建為柏油路,再加上台北又屬於盆地地形,以致白天豔陽高照,在欠缺水分蒸發把熱能帶走的幫助下,都會區的溫度就直線上升,也就出現所謂「熱島效應」。
一連串的交互影響,導致七、八月的台北市,白天不但會出現高溫,就連夜晚的溫度也不易下降。
他表示,一年當中氣溫偏高的日子增多,全球均溫又比百年前高,確是全球暖化現象。但這只能從一些氣象觀測數據分析,一般人不易感覺到。
劉紹臣說,民眾比較能感覺到的是處在不同地方的溫度變化,例如台北市在正午很熱,就像昨天出現卅八‧六度,但同一個時間,民眾若位在木柵貓空或陽明山的山林裡,就覺得涼快一些,山區林中的溫度較平地降了二、三度,甚至五、六度。關鍵就在於山區樹林涵養水分,水分蒸發,也就散熱了。